第一百八十一章 來日方長(第1/2頁)
章節報錯
李延慶是那種說幹就幹的人,既然下定決心見一面高錫,回到書房後立刻就手書了一份拜帖。
不過今日天色已晚,得到明日才能將這份拜帖送到高錫的府上。
李延慶這次想見一面高錫,倒也並非心血來潮。
兩日前,在宋州的父親李重進送了封信來開封,信中囑咐李延慶在京城給他物色三名優秀的文人,用於充任觀察使屬官。
此時延續了晚唐傳統,節度州一般也擁有觀察州軍額,譬如李重進,就既是宋州節度使,也兼任宋州觀察使。
所以李重進在擁有節度判官竇侃、節度掌書記吳觀,以及節度推官趙普外,還可額外招攬三名觀察使屬官。
觀察使在地位上略低於節度使,能擁有一套自己的幕僚,也就是觀察判官和觀察推官,以及觀察使特有的觀察支使,掌書記則是節度使特有的幕僚。
位在節度使和觀察使之下的防禦使、團練使以及刺史,僅能招募判官和推官兩名幕僚。
不過觀察使包括其幕僚早已邊緣化,絕大部分節度使都兼著觀察使的差遣,卻甚少有節度使招募觀察判官等幕僚。
在中晚唐時,一位節度使通常能管轄三到五個州,大一點的節度使能管六到九個州,而如今的節度使通常僅管轄一個州,在管轄區域大幅縮水的情況下,依靠節度使麾下的幾位幕僚就足以打理好一州政務。
畢竟招募幕僚,每月都是要付薪俸的,三個人能幹好的事情,何必找六個人來幹呢?
但李重進坐擁富庶的宋州,有的是錢,光汴河上一年收取的商稅就比一些偏遠州全年的賦稅還高。
而且李重進已經心懷異志,想多招攬點文人謀士以備不患,因此囑咐李延慶替自己招募觀察使幕僚。
父親的囑託李延慶自是不敢怠慢,不過這幾日卻沒什麼進展,直到高錫的出現。
高錫此人當過節度使掌書記和推官,又是中過進士的神童,從能力上來說,應該足可勝任觀察使幕僚。
而且李延慶自忖,高錫因為去年的諫書事件,其他節度使估計不會再接納他為幕僚,朝中恐怕也容不下他。
若是自家將其招致麾下,高錫是否會感激涕零、誓死效忠呢?李延慶如是想著,一邊將寫好的拜帖放入信封之中。
正當李延慶打算用毛筆沾上漿糊封口,突然意識到了一個問題:
自己現在連高錫住哪裡都不清楚,又如何將拜帖送到他手中?
看著手中封好口的信封,李延慶啞然失笑。
“看起來還得先派人打探到高錫的住處才行...”李延慶略作思索:“就讓烏衣臺去辦這事。”
李吳兩家作為跟隨郭威起兵的武將家族,在京中最大的不足,就是缺少文官作為助力。
而且這種助力的缺失是全面性的,無論是高層文官還是中低層的文官,李吳兩家都沒幾個可靠的助力。
李延慶想要查到高錫的住處,就這麼一件極簡單的事情,甚至還需要動用烏衣臺這樣的隱秘力量,李重進一心想讓李延慶轉文職,就是希望能彌補這一不足。
“路漫漫其修遠兮,一個武將家族要想在文官中擴充套件勢力,何其為難,還是在這文武殊途的時代......”
李延慶將寫好的拜帖放置妥當,從書桌上拿起一冊唐律疏議翻閱起來。
......
傍晚時分,範質從政事堂返回家中,吃了幾口飯,便叫高錫來書房議事。
高錫在開封並無住處,暫時借住在範質家。
“陛下懷疑是我指使你上的諫書。”範質靠坐在椅上,滿臉疲態:“不過這也在預料之中,況且,陛下似乎並不怎麼生氣。”
範質不由回想起了今日午後他與郭榮的奏對。
在奏對中,郭榮的情緒一直十分平和,給範質的感覺就像是毫無怒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