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 狂悖(第1/2頁)
章節報錯
匭院每日稽核的諫書雖多,但最終能透過匭院和政事堂兩輪稽核,呈到郭榮案上的諫書甚少。
倒不是匭院和政事堂有意矇蔽郭榮,而是這匭院制度自武則天創立以來,經過了數次修改,最終演變成了今日的模樣。
最初武則天建立匭院制度時,匭院只接受臣子的投遞,而且准許匿名投遞,武則天希望朝中臣子互相檢舉揭發,好挖出一些深藏不漏的擁唐臣子,並加以清洗。
後來玄宗李隆基廣開言路,允許天下臣民皆可透過諫匭向朝廷進言,來者不拒。
但隨著投遞的諫書愈來愈多,每一封都需要皇帝親自審理,自然不可持續,便在唐代中後期逐漸對諫匭制度加上了不少限制。
譬如匿名諫書不閱、言辭不清者不閱、多次投遞者不閱等等,並設立了諫匭使一職,以初步篩選不合格的諫書。
這些限制條例隨著諫匭制度,自然被仰慕唐制的周朝所繼承。
在此時,每一封諫書匭院都需抄寫備份,並且宮中派有內侍專門監督,所以基本不存在欺瞞皇帝的可能。
郭榮一連多日都未能見到一篇諫書,實在是合乎規矩的諫書太少,今日居然有一篇諫書呈上,著實令郭榮有點小期待。
張守恩將諫書輕輕放到御案上,郭榮順手拿起,攤開就看。
看了片刻,郭榮劍眉微皺,放下手中諫書:“高錫你可還記得?”
“奴婢記得,後漢朝時十三歲中舉,名滿開封的神童,去年曾透過諫匭進諫過,後因按獄不當被髮配涇州充軍,年初陛下大赦天下,高錫本官復原,返回開封待闕,月中時範相公曾舉薦其入三館,但以失敗告終。”張守恩對高錫的生平經歷如數家珍。
作為郭榮的親信近侍,張守恩記憶力極強,可謂是過目不忘,因此很能勝任郭榮的“秘書”一職。
“這篇諫書,就是這個高錫上的。”郭榮將諫書遞給張守恩:“你也瞧瞧。”
“這...”張守恩有些猶豫,按照他的職權,他是無權閱覽諫書的。
“無妨,瞧瞧吧。”郭榮的面色已經緩和下來。
“是,陛下。”張守恩躬身,從郭榮手中接過諫書。
郭榮繼續執筆批閱奏章,張守恩則維持著躬身的姿態,仔細閱讀著諫書,看到後半段,他的小腿開始發顫,衣袍的下襬不住地震顫著。
這高錫也太過放肆了!短時間內,張守恩就在心裡罵了高錫上百遍:你一介八品小官,竟敢譏諷當朝宰執、翰林以及御史臺,甚至還敢暗諷當今天子,究竟意欲何為?你到底有幾個腦袋夠砍?
張守恩偷偷瞄了眼郭榮,見郭榮面如平湖,仍舊仔細地批閱著奏摺,心中反而愈發驚懼:這完全就是暴風雨前的寧靜啊!現在有多沉穩,一會恐怕就有多暴怒......
片刻之後,郭榮將筆放到筆架上,把桌上批閱完的奏摺合上:“讀完了?”
“奴婢讀完了。”張守恩強自冷靜下來,雙手輕輕地將諫書放歸到御案上。
郭榮望向張守恩,臉上竟然露出一絲淺笑:“這份諫書,你怎麼看?”
張守恩嚇了一跳,腳底使勁,方才勉強站定。
“奴婢以為,這篇諫書言辭狂悖,不知所云。”張守恩將頭埋得很低。
“言辭確實是狂悖,不過這不知所云,就有些過了。”郭榮將諫書拿到自己面前:“這篇諫書條理清晰,倒也是一篇上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