鈴兒左手推開房門,右手則捧著一個五寸長的精緻小木盒。

“你手中的是什麼?”李延慶一眼就注意到了鈴兒手中的木盒,木盒的蓋上印有圖示和小字,似乎是一隻鹿的模樣。

鈴兒將木盒放到了書桌上:“郎君還記得三天前吩咐奴婢做的事嗎?”

三天前?不就是自己剛到開封的第二天嗎?李延慶陡然想了起來:“這就是我讓你去找的水晶?”

在來開封之前,李延慶就想著要發明近視眼鏡出來,此時又沒有樹脂鏡片,所以李延慶便命鈴兒在開封城裡尋找水晶製品,以及水晶工匠。

“正是。”鈴兒拿起書桌上的銀質裁紙刀,割斷了纏繞在木箱外的兩圈細麻繩。

割斷麻繩後,鈴兒拿起木盒上的蓋板,盒底是一塊柔軟的銀絲絹布,絹布上靜靜地平躺著一塊清透無痕的水晶鏡,鏡子呈規則的圓形,包有金邊。

李延慶急不可耐地拿起巴掌大小的水晶鏡,對準鈴兒望去,只見自己跟前的鈴兒放大了不少。

當然鈴兒也透過水晶鏡看到了放大數倍的李延慶,不過她早就在店鋪中見識過放大鏡的奇妙了,倒也不以為意。

“放大鏡!”李延慶將水晶鏡放到手中細細摩挲了一番,果然是兩面凸起的凸透鏡。

李延慶本意是讓鈴兒在開封城裡尋找水晶工匠,然後讓工匠在自己的指導下,打磨出製作近視眼鏡的凹透鏡。

李延慶本沒有對此時的水晶工藝水平抱有多高希望,畢竟按照自己掌握的歷史知識來看,中國歷史上最早明文出現眼鏡的記載,是在明朝。

可此時的水晶製作工藝已經遠超李延慶的想象,水晶工匠已經能夠製作精美的凸透鏡。

凸透鏡便是老花鏡,若是此時有能夠製作凸透鏡的工藝水平,那製作近視眼鏡,也就是凹透鏡,豈不是輕而易舉?

李延慶連忙問道:“鈴兒,你從哪裡買來的這塊放大鏡?”

“此物名為火齊鏡,因為能夠聚陽光點燃枯草而得名,據掌櫃所言,能夠放大物品八倍有餘。”鈴兒拿起桌上的木蓋遞給李延慶:“郎君看木蓋便知。”

“開封城盧氏水晶鋪?”李延慶看到了木蓋上的鹿型圖示,圖示下還有一行小字,便緩緩唸了出來。

怪不得以鹿為圖示,原來是用的諧音,唸完後李延慶不由點頭。

李延慶又問道:“那製作這塊火齊鏡的工匠,也在盧氏水晶鋪裡嗎?”

鈴兒搖了搖頭:“據盧氏水晶鋪的掌櫃所言,這火齊鏡,還有鋪中的所有水晶製品,都是他的東家從南唐購來的,開封城中並無製作水晶的工匠。”

“啊?南唐?”李延慶不死心地問道:“那開封城中還有別的店鋪出售水晶嗎?”

“奴婢這幾天找遍了開封,也只找到這一家店鋪在出售水晶製品。”

說罷,鈴兒從李延慶的手中拿過火齊鏡,小心翼翼地放入木盒中:“這塊火齊鏡可花了足足有六十貫,也不知郎君你浪費這些錢幹什麼?”

鈴兒現在不但手握著烏衣臺的財政大權,還受主母翟氏所託,掌控著李延慶的日常花銷,當家自知柴米貴,鈴兒很心痛那花出去的六十貫。

“就六十貫而已,以後我能讓這六十貫變成六百貫,甚至六千貫!”李延慶自信滿滿地說道。

鈴兒狐疑地盯著李延慶:“郎君就知道說大話,前些日子交給奴婢五千貫,讓奴婢管賬,還說能變成幾萬貫,可現在賬上就剩五百貫了!”

李延慶剛想開口,屋外傳來李石沉悶的嗓音:“郎君,劉從義到開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