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萬總人口數,卻有著恐怖的近一百二十萬的軍隊,將近一半的兵力,這對於任何一箇中原諸侯國說,這都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但是,對於從小就生長於這等窮山惡水之中,常年與猛獸爭食,與天爭命的南越山民們來說,這卻並不是什麼不可能的事情。

他們當中,上至六十老叟,下至五六歲垂髫幼童,這其中不論男女,他們皆可為軍。南越蠻夷的恐怖之處,由此而可見於一般。

所以,對於南蜀的處理,李顯在考慮了許久之後,方才決定實施一個“撫”字。

當然,以李顯的性格,他不可能完全就這般放任著這等樣一個可怕的民族讓他就這般安逸地在自己眼皮底下休生養息並慢慢壯大。

李顯這個所謂的“撫”,其實就是一個單方面的同化意識。

首先一點,秦國承認於南蜀七郡之地歸山越之民所有,併成為秦國的盟友國。

做為盟友國,秦國可以教南蜀之人耕種,紡織,燒製,並給予教育,醫療等等,並允許秦國與南蜀交換鹽,麻,米,戰甲,馬匹,武器等物,而做為交換條件,首先,南越之民必須送出一支五萬人的純蠻族青壯組織而成的軍隊入秦軍中來,其次,每年必須同秦軍交易五萬斤的鐵器,銅器等物。

因為南蜀之地多山,其中卻深藏著豐富的鐵,銅,金,銀等礦,這些都是大秦國所急需要的。

李顯所給出的條件就是要南越之人拿這些重要的金屬來與大秦國交換他們急缺的鹽,麻,米,酒等生活物資。

這就是李顯所使出來的一個軟刀子而同化南蜀山越之民的辦法。

你可不要小看這個看著像是簡單,又粗笨的辦法,但這卻實是分化與南蜀山越最好的一個辦法了。

若是以文化去同化他們,那樣做,實在是太過於明顯了些,只會引起南越之民的抵抗情緒,說不定,李顯派一批老夫子過去,人家這些山越之民們就會殺一批煮著吃了,完全就是個適得起反的作用。

而李顯此計,卻是從間接處,從南蜀之民的生活物質方面入手。

南蜀之地,不是窮山惡水,猛獸橫行,完全就無法生產嗎?那我就教你們到平地裡怎麼種出糧食來,給你們糧食,只要這些南蜀之民想活下去,只要他們不想再繼續生活在大山當中與野獸為伍,過著提心吊膽,朝不保夕的生活,那麼他們就會接受李顯所教給他們的耕種之法,變成如中原百姓一樣的以田地為生存根本的人。

而光有糧食還不行,想要得到其它好的東西,比如美酒,比如綾羅綢緞等物,那麼,南蜀之民們他們就需要用銅,用鐵,或者是用金,銀器物向大秦國換。

而這些金,銀,銅,鐵又從哪裡來,自然就是需要開礦,南蜀之地多山,亦同樣多礦。

有礦場,就會有爭端,內戰,而有內戰,就會有奴隸,就會有死亡,到時候大秦國再於邊上從旁協助,以挑起南蜀之民內部消耗之戰,再從旁以文化為輔,緩慢滲透深入,如此一來,只要過個三五年間,待得這些南蜀之民們消去了一身的野性時,那個時候,就是他們完全歸劃入大秦國之時。

當然,內部去分裂,同化於南蜀之民,這只是其中的一點,而在於外部上,李顯同樣是著諸多大將,分而徵召蜀中之民,以煉為軍。

畢竟,蜀中之地,也是多山多險峰之處,對於蜀中之民來說,他們同樣是趟山過嶺如履平地般的。

所以,在一邊分裂南蜀內部之餘,一邊徵召蜀中之民以訓練應付山地戰的蠻兵,所謂事分兩手抓,卻兩手都要硬,大概指的也就是這般一種情況了。

~~~~~~~~~~~~~~~~~~~~~~~~~~~~~~~~~~~~~~~!

唉!!這一章寫的完全沒什麼感覺,就如同是吃了個炒豆一樣,雖無傷大雅,卻是讓人咯得慌。煩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