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封了諸多為大秦國出生入死的大將們後,再加上,如今大秦國國力蒸蒸日上,大秦百姓逐漸富足安康,如此一來,大秦國也算是能稱得上個國泰民安了。

在派了個能說會道的人物出使烏恆國以後,大秦國內,目前對於李顯來說的頭等大事,自然是明年的開科取士之事。

郡學,早在二年前,李顯就已經開放了,可惜的是,郡學裡的先生們對於李顯給的那六經一算術,自己都是半桶水的水平,想要教出什麼優秀的學生來,估計還真的很難,唯一一個能看中的,估計也是個不能以常理計的天才。

而李顯準備著就在武穆四年秋開一次科舉,那也是實在被逼的沒辦法的事情。

如今整個大秦國天下里,處於軍管狀態已經是足足二年多時間,軍管之制的利處就在於,可以一時半會間讓某一個地區的統治體系不會陷入癱瘓狀態,而能有效的進行統制。

可惜的是,李顯實行的軍管制確是一整個國家的,而且一實行起來就是二年多。

三年五載的時間,都實行軍管之制,這個國家,其所能進步的腳步,那也是有限的緊的。

因為軍管,就代表著侷限性。

沒有誰都是文武全才,上馬能徵天下,下馬能治萬民的全能型人物的,一個國家出上那麼三五人,那已經是逆天般的存在了,又哪能有那許多。

可是,就算李顯明知道這種侷限性,你又能讓他如何?

如今各州都督手上,他們自己手上的常備官員都沒有找齊,你讓他們怎麼辦?到哪裡再去找這種能為李顯守牧一方的一州刺史型人物?

所以,這整個大秦國計程車大夫階層不與與李顯合作的情況之下,李顯如今唯一能想到的辦法,就是在繼續實行軍管之餘,而儘快的增開一次科舉。

從各地郡學裡,徵招出其中最優異者,分派到大州六州八十一郡的各縣去,讓他們就近的從政開始屬理公文政事,而成績一般者,要麼打發回郡學繼續深造,要麼就從事於教學工作,替換掉現在的這些勉強只能識字斷章的先生,由這些新學成的人開始教育下一屆學子,如此,一直進行良性的迴圈,直到有真正的大才之士讀通李顯的所抄錄來的四書七經三算術,而成為一方大儒。

~~~~~~~~~~~~~~~~~~~~~~~~~~~~~~~~~~~~~~~~~~~~~

科舉之事,本來李顯屬意的是國子監的,而當初李顯也是讓李豐這位家學最為淵源的宗正去了國子監,加上其它四位老大人的。

可惜,如今昔人已作長水逝,如今國子監裡,待著的卻是李豐的長子李傲,次子李興,他們二兄弟。

所謂子繼父業,大概也正如李傲這般樣子吧。

自他父親死了之後,而李家裡又出了李顯這等樣一位驚才絕豔的絕頂梟雄人物,李傲他們心自然也就安了下來,而安心的呆在這裡,教書育人做學問。

這兄弟二人,可能是受到其父親李豐的影響,對於知識卻總是報著一總熱忱的態度,以前他們所能讀的書並不多,讀來讀去也就那麼幾本,可是,如今,在他們手上握著的,卻是林林總總有十幾本之多,而且每一本,都是精華中的精華,是屬於那種以讓人讀上一輩子,也可能弄不清楚的大學問。

所以,這兄弟二人,卻是在這國子監裡,是一頭扎進了這四書六經三算術裡,那是怎麼也拔不出來了。

李顯,他是屬於那種性子來了,就要去做的人。

今天分封賞賜了諸多大將,又讓蕭謹準備明年秋開科舉之事後,想著國子監上,所以,李顯也就在下朝之後,慢步的往這邊走來。

而當李顯慢步踏進這國子監,確正好看到李傲,李興兄弟二人,帶著他們家的六七個小崽子,再加上李邈,李晃二叔侄二人,這若大的一個國子監裡,也就他們數人在這裡認真的或讀或看或抄錄著。

“三哥。。。”李晃這渾人,只要一看到書,那就是渾渾惡惡兩眼發直,這地他正神遊天外呢,倒是被他第一個看到了李顯的進來,忙不迭的喊了聲三哥。

“拜見大王。。。”

“見過王叔。。。”

邊上,被李晃這般一嗓子,諸人也都看了過來,見是李顯回來了,李傲,李興外加上他家幾個孩子和李邈,數人皆是起身拜見。

如今,整個大秦朝裡,可謂是李顯的一言堂,滿朝中官員,不是李顯提拔上來的軍中大將,就是一些小魚小蝦米完全都沒有說話的份兒。

所以,這時間越長,李顯的那一份唯我獨尊的威嚴霸氣卻是養得越深,特別是經過了這一次徵烏恆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