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林城外一戰,李顯領驍騎營,殺敵五千餘,而自損不足六百人,更是繳獲上等戰馬三千餘匹。

而城外,那二座足足有著三丈高下的由人頭而堆砌築成的京觀,就足以說明了一切。

當這一條訊息如風一般,穿過貿林,傳進涼州,而直奔入肅,雍,漢,金,安五州之地,乃至於周邊一直關注著秦國動態的蜀,晉,韓三個臨近國家時,大秦國沸騰了,整個天下間,亦是為李顯而沸騰了。

當年的秦太祖李密,相比於與他同時代的人比如晉太祖司馬相如,蜀太祖劉和等人來說,李密是要差上一大截的。

可是,自李密戰死之後,當天下間所有諸侯都以為大秦國馬上就要滅亡的時候,確在大秦國裡出了個武昭王李思這個殺星。

李思,一個從來就不管內政,確只知道擴張的殺神。可以說,在李思這短暫一的生當中,除了童年之外,他幾乎都是在戰場上度過的。

李思的戰功是標榜的,是無人能敵的。

可是,李思還沒過四十,亦是戰死於沙場之上。這讓天下人都鬆了口氣之餘,亦是想著要加快步伐,乘著大秦國虛弱之時,而及時的滅掉這個國家。

因為他們怕大秦國會再出現一個如李思這般樣的戰爭狂人。

所以,才會有李思一死之後,這天下包括蜀,晉,韓,魏,楚,五個國家同時攻入大秦的局面。

可惜,天不從人願,李思是死了,可是,這大秦國又出了個武穆王李顯。

李顯的書呆子之名,在這天下諸侯間,那完全就不是什麼秘密的事情。當初,包括司馬相如在內,聽說大秦國繼武昭王李思之後上位的武穆王是李顯時,他們沒來由的都感覺到了一陣輕鬆。

可惜,天不從人願,此李顯已是非彼李顯矣。

當李顯的能征善戰,當李顯的定國安邦之才顯露出來後,整個天下間諸侯們都在深深的嘆息一聲之餘,亦是多了份擔心。

李家人之雄才者,層出不窮,先是李密,再是李思,再是李顯,這一個個的人,哪一個又不是有著滿腹的雄才大略?

而最讓人擔心的是,這李家人是一代人比一代人厲害,一代人比一代人更狠,更具有徵伐之心。

天下間諸諸侯國擔憂者,開始想著各種方法去解決這份擔憂。

而相對於金州之戰來說,貿林城外這一戰,才是奠定了李顯在軍事才能上的真正無上地位。

對付騎兵,這天下間任何一位將軍他們都知道,應該以騎兵硬抗之,或者是以戰車相抗,再不行,就得以人海之術,借地勢之利而相抗之。

可是,李顯這一戰,完全就是靠著步兵,弓箭手,長槍兵三種常見兵種之間的配合,硬抗下了這一戰,而且還是輕鬆的以極小傷亡為代價而取得了超乎人想像的成績。

自這一戰之後,首先,瘋狂的自然是整個貿林郡百姓。當李顯領著大軍得勝歸來之後。

整個貿林郡的百姓們,他們所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去歡慶,更不是去歡呼去迎接這一支如英雄般的鐵血之師,而是家家戶戶都掛起了白幡,重新的披起了麻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