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回 自創的變法序錄(第2/2頁)
章節報錯
宰相之權,幾乎可以說是隻手遮天,若是才德兼備者當上,那還要好一些,可若是還如那位前兵部尚書那等人物上臺,那大秦國還會有明天嗎?
所以,李顯的想法很簡單,寧願讓他空著,寧願自己累一點,暫時也不會去安排那三省的主官,等到大秦國真正的開科取士之後,取第一科新科文狀元,直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任這大秦國新一任丞相。
揉了揉因為長時間握毛筆而變得有些發酸的手臂,看著自己在無意識之間,寫寫畫畫的,竟然差不多畫滿了半尺寬的一卷白絹。
哂然輕笑間,倒是覺得自己肚子裡還算是頗有些貨的,就說這寫得滿滿當當的半尺餘長絹布,隨便扔給一個諸侯國,只要是他們看得懂,可以說,這裡頭個頂個都是治世之良方,都可以讓這時代的任何一位諸侯王用半邊江山來換的。
提起筆來,在第三行處,李顯又用硃筆,輕輕地寫上個農字。想想,乾脆又在第四行處寫上工。第五行處寫上個商字。
牽頭,一個國家的組成,無非也就是士,農,工,商,這世個字。
而在這個階級分明,完全是一目瞭然的社會里,士,就代表著政治,代表著文化,代表著土地與財富,代表著整個的統治階層。
而農者,僅只排在於士的後面,因為,農是依附於士而生存下來的群體,也是士這個階層的被統治群體。而工,商,這兩個群體,則完全是一種可有可無,完全不受重視的存在。
努力地回憶了許久,華夏曆史數代王朝裡在家事上比較有名的變法,有魏國的李悝變法、吳起在楚國的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等。這些,算是我華夏上下五千年來,比較成功也比較有名氣的變法了。
先說李悝的變法,稱平糴法,所謂平糴法,即指上熟,其收自四餘四百石;中熟自三,餘三百石;下熟,自倍,餘百石。小飢,則收百石;中飢,七十石;大飢,三十石。故大熟,則上糴三而舍一;中熟,則糴二;下熟,則糴一,使民適足,價平則止。小飢則發小熟之所斂,中飢則發中熟之所斂,大飢則發大熟之所斂,而糴之。故雖遇饑饉水旱,糴不貴而民不散,取有餘以補不足也。
這是一個豐收時由官府多徵收糧草以為為存,旱澇時由官府義務補發的簡單儲存辦法。但是,若是你且別小看這麼個簡單的方法,通俗點說這就是一套比較先進的預存款制度。
就如一個人的工資,平常發三千,可以存一千,若是這個月發五千,那麼你就可以存二千二,若是再下個月發二千,那麼你可以存八百,再碰上生病啊什麼的,你就可以從銀行裡支取你以前存取的錢來救急用。
李悝的平糴法,看是簡單,確你要知道,這並不是一個個人理財,而是一整個國家的運營,這一個變法,確實是值得借鑑的。
而吳起的變法則主要是提倡限制舊貴族,改變世襲的分封制,說來吳起的變法,對於李顯這會也是能大用得上的。
如今的大秦國,整個統治階層裡,因著連年征戰,而爵位滿天飛,只要是站在朝堂上的,誰頭上都能頂個侯爵或是子爵的爵位。
爵位代表著什麼,爵位就代表著擁有可以不用交稅的私人土地,擁有私人的護衛軍和儀仗隊,這些都是社會的毒瘤啊。
可是呢,以前的武昭王時代,他們要打仗,自然得對帳下的將軍們厚賞,不厚賞封爵,沒人為他李家賣命啊不是。
所以呢,等到李思這位武昭王打下若大一個大秦國六州之地後,這大秦國裡的公侯子爵也是成片成片的一大堆了。
而剛好,吳起的這一個變法,也是值得大用的。
廢公族疏遠者,世襲三世者則收爵祿,減削官吏的祿序,精減裁汰“無能”、“無用”和“不急”之官,不出數年,相信這一條變法裡,大秦國的公侯們,將會大大的減少,而多餘出來的土地,將全部歸於國有,到時候再施行土地分封制,攤丁入戶制,再或者均田制,反正什麼制都行,土地都是國有的,全是李顯的,那個時候自然是李顯說怎麼辦就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