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陽城。

南北九里七十步,東西六里十步。

素有九六城之稱,佔地面積十一平方千米。

有多大呢?

北京皇城接近七平方千米,明清的紫禁城只有零點七二平方千米。

而雒陽南宮約一點三平方千米,北宮約一點八平方千米,這還僅是兩大宮殿的面積。

此時,韓茂一臉震驚的,走在繁華的雒陽城邊道上。

初次見雒陽,跟記憶裡的雒陽還真是不同,韓茂不能不震驚,這雒陽太大氣磅礴,宮殿氣勢輝煌!

就不說別的,單這道路堅硬如夯土,上面還鋪了一層層河卵石,路兩側種植了慄、漆、梓、桐四種道樹。

這還只是左、右兩側的邊道上。

而中央被四尺高的如護欄一樣的牆,阻隔的是中央御道,唯有公卿大臣能在上面行走,通行車駕。

這就是雒陽城,取代長安作為東漢帝都!

壯觀而宏偉。

韓茂沒有停留,僅僅是默默感嘆著,這樣的城,被董卓燒燬真可惜。

他和小六來到了太學開陽門外。

又行了五六里,得見太學。

太學歷經數代皇帝擴建,共建有兩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

太學正門外,最顯眼的莫過於一塊塊石碑,每塊石碑高一丈許,廣四尺。

熹平四年(175年)。

蔡邕有感於經學典籍,距聖賢著述的時間過於久遠,且文字錯誤較多,被俗儒牽強附會,貽誤學子,誤導士林。

於是,他就與五官中郎將堂溪典、光祿大夫楊賜、諫議大夫馬日磾、議郎張馴、韓說、太史令單颺等人。

上書奏請正定除了《論語》外的儒家《六經》的文字,漢靈帝予以批准。

於是,蔡邕用紅筆將校對後的經學,親自寫在碑上,讓工匠刻好立在太學的門外。

一共刻了8年,刻成46塊石碑。

這46塊石碑,分別將儒家七經《魯詩》《尚書》《周易》《春秋》《公羊傳》《儀禮》《論語》抄刻成石書。

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熹平石經,又稱太學石經。

石經採用隸書一體寫成,字型方平正直、中規人矩,極為有名,又稱為“一字石經”。

也是這次啟發了蔡邕的飛白體。

碑新立時,來觀看臨摹的,一天之間,就有車一千多輛,將來往通道堵住了。

而現在只有三三兩兩的還沒抄錄的寒門學子,在石碑前,抄錄著,瞥了一眼剛到來的韓茂和小六二人,也未理會,又繼續埋頭抄錄起來。

韓茂靜立在石碑前,他注視著石碑上的字,彷彿跨越了時空。

他陣陣明悟湧上心頭,華夏浩瀚文明屹立於世,漢族之魂不息不滅永存。

所由何來?

皆在眼前,這些經學之上也。

只要這些文明文化傳播的薪火不斷絕,漢族就會永存不滅。

一代代人,哪怕歷經無數艱難險阻,萬般打擊和磨難,也終究會站起來,傲然於世,屹立於萬族之中,釋放出最璀璨最耀眼的光芒!

花了一個時辰,韓茂將四十六塊石碑上的七經,全部爛熟於心。

忽而,一個身穿儒服學子揹著揹簍,觀察韓茂許久,衝著韓茂抱拳拱手道:

“兄臺,在下王定字叔安,在下觀你在太學石徑前站了很久,想不想要石徑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