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突厥雖然內部也亂,一直都鎮壓著內部的鐵勒、龜茲、高昌諸部及外部的吐谷渾、党項、契丹諸部。但他們有明面上的共主,突厥汗國,號稱控弦五十萬,雖然比不上當初的匈奴,但也是草原上最強大的勢力了。

而突厥高層向來視北周、北齊為兩個兒子,錢糧布帛予取予求。但是中原之地被北周與北齊一分為二,雙方共同分擔著防衛突厥的重任。

然而實際上,單論軍事實力,自立國起就保留著胡人好戰善戰風氣的北周、北齊並不是真的懼怕突厥狼騎,而是北周害怕遭到北齊與突厥的聯合進攻,北齊同樣害怕遭到北周與突厥的兩面夾擊。

出於合縱連橫的外交策略,北周、北齊才爭相討好突厥,屢屢與之和親聯盟,以致於突厥愈發猖狂,貪得無厭,北周、北齊其中一國稍有違逆,立時就被突厥聯合另一方狠狠敲打。

就連雄才大略的宇文邕,也不得不迎娶阿史那柔然為皇后,穩固了與突厥的關係,保證了側肋的短暫安全,才敢全力出兵伐齊。

如今北周吞滅了北齊,突厥也就少了一個進貢錢糧布帛的兒子,自然需要在另一個兒子身上補足損失,最好翻倍補足,而又擔心這個兒子膨脹起來不聽話,於是開始舉起大棒,恐嚇威脅,揉捏勒索,無所不用其極!

吐渾谷入侵,就是突厥在背後攛掇,想要試探北周或者想要以此為藉口大戰,重新定義雙方的關係。

最好是能威逼北周,迫使其上貢稱臣!

但在宇文邕看來,如今北周一統北方,國力暴增何止一倍,且再不需要擔心齊國與突厥的聯合進犯,自然就要重新考慮與突厥的外交關係。

就算北周暫時還不能讓突厥俯首稱臣,但也得與突厥平起平坐,以往每年向突厥進貢鉅額錢糧布帛一項應該到此為止,再不受突厥的勒索和掣肘。

面對外敵,宇文邕首先想到的卻是內患。

因此,他此生得罪得最狠,堪稱死敵,且有足夠力量掀翻大周基業的佛門,立時就浮上他心頭,成為他的第一關注物件。

重點監視手握軍權,又與佛門親近的權貴家族,乃是應有之義,而楊堅夫婦,正是其中之一!

至於此次楊堅去洛陽見了什麼人?談了什麼事?

宇文邕自然心中有數,但卻並不意外,也沒有絲毫遭到臣子背叛的憤怒,反而在計劃著怎麼暫且拉攏及安撫親近佛門的權貴。

他很清楚,佛門這等宗教的崇高地位及聲望,本質上在於其處於既隱約統治百姓精神,又在政治及軍事上保持半個局外人的特殊身份優勢,或者說是保護色。

一旦佛門親自下場爭雄逐鹿,有了建立佛國,之類的傾向,即使一時成功了,也會失去這種保護色,惹起各個階層的忌憚,最終難免消泯在王朝更替之中。

梁武帝蕭衍的下場歷歷在目,沒有任何一個人想要重蹈他的覆轍!

所以,佛門親自下場造反,幾乎是不可能的。

若是佛門不親自造反,想要改變國朝對佛門的政策,唯有拉攏及支援手握兵權的權貴家族,選擇佛門代言人改朝換代一途可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