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稱應該叫‘賈雄大師特製鍋巴料理’的食譜,實際上在中州料理界也屬於罕見的一道特殊料理。

無數人聽過這道菜品的形態,私下裡還原的時候,卻往往因為種種的因素而失敗。

最後這道料理就成為了迄今為止也只是在傳說當中才有過的料理了。

要完整的還原這道料理,甚至還需要特殊的器具,尤其是在最後一關的火烤油炸,實際上卻是一種半煎炸的效果, 內蒸外炸,還必須保證外層的鍋巴的酥脆。

這對於許多已經將這道料理還原到七八成的人而言,難就難在了這最後一步。

尤其是那特殊的烹飪器具,好像就成為了一種夢魘,讓他們始終無法做到關鍵的鍋巴酥脆。

實際上在真正動手還原以後,趙扶余就很清楚, 那些人全數是陷入了知見障當中。

那個器具確實是特殊必要的東西, 然而卻忽略了環境,在當時的環境下只有利用那種器具才能達到的效果, 不代表現代科技發展以後,依舊還得那麼做才能滿足一切的要求。

實際上料理的關鍵,不在於其他...正是如劉廚神當時給出的定語。

在於溫度,又或者說是...溫差!

簡單的言語過後,趙扶余的心神就已經不再放在身前的那些人的審查官身上了。

荷蘭豆,玉米筍,蝦仁,火腿,香菇,拆骨的豬蹄肉,再加上青皮豆,白菜絲,混合在一起就是這道特質鍋巴的汁料。

唯一不同的是,這道鍋巴的汁料不是淋上去的,而是一直處於鍋巴內部的。

為了做到這一點, 趙扶余首先考慮的就是外層鍋巴的構成。

實際上僅僅是靠著牛肉片去隔絕鍋巴和內裡汁料的融合,絕對是不夠的。

除此之外, 還必須再多上一層東西,一層劉廚神當時也沒有合盤托出的秘密,也是本來想著傳授給賈雄大師後人的秘密。

可惜那位後代心術不正,至此以後這道食譜也就再也後繼無人了。

所有人都將目光集聚在了那等特殊的器具該如何使用上,卻完全忘記了類似的外皮酥脆,內裡流淌汁水的料理,其實並不止一種。

整個中州類似的料理可是數不勝數,其中關鍵的地方哪裡又只是器具的特殊?

將兩個可以合成一個鐵球模樣的器具拿在料理臺上以後,趙扶余就沒有再去理會,反而是將放置主食食材區域的幾種米粒給拿了出來。

不但有秈米,糯米,甚至還有絲苗米,以及比較特殊的一種芋香米。

數種米混合,既有米的香氣,米粒的口感,又有粘稠度,還能保持一股特殊的味道。

這樣形成的米飯,再去進行油炸成為鍋巴,才能做到真正的腹內藏乾坤的同時, 鍋巴本身就已經是極品之中的極品了。

畢竟是要做成球形的鍋巴, 如果粘稠度, 強度,米粒的特性都有所失誤,根本完不成可以順利的炸成圓形的鍋巴。

正是因此,趙扶余才在幾經挑選過後,選擇了這種好幾種米粒融合的手法。

甚至是在蒸的時候,也要多加註意,放上少許的鹽來增加底味的同時,也能讓粘稠度和強度再上一個檔次。

這邊米飯開始上鍋蒸煮,另一邊的審查官們都開始品嚐起了趙扶余的滷味拼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