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府,漕運總督楊錫紱閱覽著手裡的軍報。

這是泗州綠營參將給他發來的,上面大致說了泗州綠營部兵馬在蒐集完船隻,試圖從雙溝渡河時,卻遭到了來自不明武裝的襲擊。

有人高喊奉天軍來了,泗州綠營正渡河渡到一半,被這突然的襲擊和喊聲直接打亂了軍心,本就稀稀拉拉的隊形一下散開了。

最終泗州綠營參將收攏殘兵清點人數的時候,發現不見了足足上百,第二天在淮河河畔找到了這些人的屍體,其中絕大多數都是被拖到水下淹死的。

而隨著泗州綠營在雙溝渡河失敗一同送到漕運總督處的軍文,還有另一個更為嚴峻的。

“鳳陽城被這幫反賊攻陷了!”

楊錫紱凝視著軍報,嘴裡嘟囔著,他臉上神情無比嚴肅,地方上的民亂從滿清立國到滅亡就從沒有消失過。

但是在這乾隆帝治下的盛世,出現這種攻破府城的大亂,還是很罕見的,特別還是在安徽這樣的內地省份。

這不是一個好兆頭,反賊不僅攻陷了府城,還剪了辮子,在城上豎起了紅色日月旗,這代表著什麼楊錫紱很清楚。

山河奄有中華地,日月重開大宋天,日月為明,這姓朱的反賊,是要反清復明哇!

有亂民造反,這本不是什麼大事,地方官員調兵平了就是。

可如果亂民打敗了官軍,還攻陷了縣城,還剪了辮子,還豎起了日月旗打出反清復明的旗號,這可就是天大的事情了。

甚至,能在朝堂上壓過西南邊陲正在進行的清緬戰爭,說不定,乾隆帝會緊急調兵派遣欽差大臣南下,統一排程各路兵馬,全力圍剿。

安徽這地方,別看不起眼,實則真要是亂起來,足以威脅滿清的統治根基。

安徽北接河南,山東,這兩個都是人口大省,人口多也就意味著吃不上飯的流民多。

至於流民多的話,具體可以參考明末李自成的案例,那叫一個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只要流民一直存在,李自成就能隨時東山再起。

而安徽又東貼江蘇南並浙江江西,這三個地方是滿清朝廷的錢袋子,經濟發達,一旦被戰火波及到,就算最終平定了叛亂,也會讓朝廷元氣大傷。

最重要的是,溝通南北充當經濟命脈,給京師運送糧食的大運河,有很大一段就在江蘇境內。

大運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滿清絕不會允許大運河受到半點傷害。

至於安徽西面,湖北。

這是個炸藥桶!

自明末起,就不斷有流民為逃避戰爭,賦稅,壓迫躲進鄖陽山區,在這裡苟延殘喘,過著食不果腹的生活。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鄖陽地區的流民不僅沒有變少,反而越來越多,到了乾隆三十三年,已經是到了當地所能承載的人口極限。

當然,如果只是人口達到極限也還算好處理,吃不上飯,人總是要出來的,外面雖然苦了點,受壓迫了點,但是總算能撈到一口飯吃,就是有些不穩定。

可鄖陽地區的流民裡,有一個讓滿清朝廷視作夢魘的組織。

白蓮教!

這個從唐朝開始出現,宋朝開始大肆傳播,元末站出來挑起農民起義大頭,明朝遭到打壓的宗教組織,到了清朝時期,再次蠢蠢欲動起來,他們以反清復明為綱領,視滿人為韃子,致力於恢復漢人王朝。

從清朝入主中原開始,到乾隆三十三年裡,沒發生什麼太大的起義,但是一直在暗中活動,顯然是在積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