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帶進後,宋池等人當即戰戰兢兢叩地見禮,驚呼求饒。

先不說貪汙如何,光是包花船一項,那都是大罪。

對這些人,老朱沒什麼印象,有的人怕是見都沒見過,也不顧這些人的求饒,只反覆唸誦了幾遍幾人供職的衙門,隨之厲聲招呼道:“錦衣衛,給咱查,查他們到底貪汙了多少?”

錦衣衛那可不是什麼好地方,他們當初自報家門,一方面是想與陳恪攀交情,一方面也是怕被送到錦衣衛。

倒是沒成想,輾轉反覆最終還是被投到了錦衣衛。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不說是他們踏上花船了,其實自他們貪汙的那一刻起,就應該有此準備的。

錦衣衛領命離開,倒也沒有人再計較陳恪聲勢浩大的募捐。

誰再此嘰嘰歪歪,與宋池那幾個貪腐之人牽扯上可就不甚好了。

沒人計較,陳恪卻是主動出言,道:“陛下,那些商賈還是有善心的,臣昨日已募捐到了兩萬三千餘兩,另外還有一萬五千兩半月之內差不多也能到賬,至於五千石糧食,臣即日起便吩咐人去採購,半月之內也應能全部到位。”

僅僅一夜時間,就能籌集起三萬八千兩著實不簡單。

聽到這個數字,眾人竊竊私語。

老朱也許是因宋池等人之事心情不佳,黑著臉問道:“戶部籌集起多少了?”

一萬兩對整個戶部來講其實是並不算太多,但那都是一個蘿蔔一個坑,都有用處的,總不能為了賑災而挪用軍費吧?

因而,這一萬兩必須得是暫時不用的。

聽到老朱喊戶部,王時出列,小心翼翼道:“三千兩,糧食夠了。”

衛所中有軍屯,糧食不需朝廷大量提供,而且現在正趕上各地的秋糧剛下來,無關新糧和陳糧,各官倉總是能調集起一些陳糧來的。

王時開口,老朱也沒做表態,直接起身離開。

自個兒有多少家底,老朱是清楚的。

之前財政上沒什麼太大壓力,那是因為寶鈔製造上沒什麼限制,什麼時候需要了,什麼時候便弄上一些。不管不顧,只用朝廷信用做保證。

當下是能解決一些問題,但時間久了勢必是會給後世之君帶來麻煩的。

其實不說到後世之君之時了,就是到洪武后期,有人寧願以物易物都不願使用寶鈔了。

因為寶鈔貶值太快,收了寶鈔,沒等花出去就得折損一半。

老朱打下江山是本著千秋萬代的,凡自己考慮到的事情,即便再難也勢必是要解決了。

老朱離開,李德喜便宣佈了退朝。

***

半月之後,陳恪和戶部籌集的銀兩糧食皆以到位。

錢糧是到位了,但總歸得有人押送才行。

一大早,老朱便把陳恪喊了過去,道:“你帶著兩萬寶鈔和一萬石糧食去一趟陽曲。”

籌集錢糧的事情本就不是他的責任,他費勁千辛萬苦好不容易湊集起來不算,這怎又讓他去陽曲了。

真不是他不願去,他身兼多職,又不是沒事可幹,而且朝中也不是無人可用,並非非得要他去啊。

陳恪正要拒絕,老朱隨之又道:“從陽曲回來去巡視海防吧。”

為何要突然巡視海防?難不成老朱對海上貿易之事妥協了?

這事兒做成也不是非他一人收益,聽老朱這話的意思,好像只為了他一人似的。

陳恪稍稍愣神,隨後仔細想想,還是去一趟吧,反正他負責的太醫院,兵仗局以及大明第一醫學院現在也都在正軌中,他離開些時日倒也沒什麼太大影響。

去陽曲瞧瞧賑災情況,再去海上走上一圈。

海上貿易之事若真能做成,絕對可強國富民的。

有了這個契機,說不準數百年後屈辱歷史也可不用再發生。

當然,老朱開口,即便他不主動同意,老朱也會強迫著他同意的。

陳恪欣然應允,回道:“遵旨,臣即刻便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