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 開啟方式(第1/2頁)
章節報錯
無論是江浩文今天提出的想法,還是“人類清除計劃”第一部的劇本,他們都面臨著一個矛盾:
一方面,他們不想做簡單的血漿片,還是希望能夠讓劇本留下一些餘味,所以他們需要在故事裡塞入更多細節和枝椏。
另一方面,他們又擔心故事太過複雜而丟失了爽感和快感,於是又儘量避免枝椏太多,保持電影簡單粗暴的血漿崩裂。
這樣自相矛盾的問題,絕對不是隻有一個專案遇到,準確來說,應該是每一部電影都需要考量的問題,如何在藝術與商業之間尋找到平衡?
對陸潛來說也不例外。
“解除好友”和“突襲”都是傾向商業的,在藝術層面的反思只是點到為止,那麼,如果想要在主題思想層面拔高一些,陸潛會怎麼做呢?
人物設定更復雜一些,劇情設定更簡單一些。
什麼意思?
簡單來說,將階級、種族、性別、年齡等等具有象徵意義的特徵,放在角色身上,讓這些複雜的身份意義停留在角色身上;然後,劇情則保持簡單利落的推進方式,透過正義與邪惡的對立來激發角色身上自帶的那些象徵意義。
比如——
“第二條線,我們可以設定兒女的一個好朋友,這個好朋友是一個女生,她在勤工儉學的打工結束回家的路上,結果遭遇小型車禍,耽誤了回家的時間,在夜幕降臨之後被迫滯留在外,沒有任何保護。”
“結果,她被一群人侵犯了。”
“她拒絕成為弱者,她決定展開反抗,化身成復仇女神,一路跟蹤那幾個傷害她的男人,結果卻兜兜轉轉來到了主角一家的門外,然後就在門口展開廝殺。”
“這裡,有兩種設定的可能。”
“第一種,這個女生是大兒子的女朋友。那麼就是愛情的考驗時刻,我們可以穿插兩個高中生的愛情,然後兒子決定開啟家門,和女友並肩作戰,愛情終究戰勝了一切艱難險阻。”
“第二種,主角一家更加年長的是女兒,這個女生是她的至交好友,那麼此時此刻就是友情的考驗,還記得嗎?女孩幫助女孩?所以,女兒決定出去,然後她的父母也終究找回了良知。”
“第三幕的高潮,則是密室結合周圍小巷展開的追逐戰。”
如此一來,整部電影的探討就顯得豐富多樣——
善惡的定義界線應該如何劃分?見死不救是一種罪惡嗎?明哲保身又是一種罪惡嗎?有人曾經說“善良是富人特有的權利”,因為窮人必須在弱肉強食的叢林裡生存下來,那麼現實為什麼富人更加冷漠也更加殘忍呢?
人性的最初,到底是善還是惡?在整個混亂背景之下,為什麼有些人釋放出內心邪惡?有些人則堅守本心?那麼,那些順勢而為的罪惡,因為不會被法律追責,那麼它們就真的不是罪惡了?人類社會又應該如何區別於自然叢林?
曾經有人說過,戰爭之中,人性的黑暗會被放大甚至慫恿,而戰爭前和戰爭後,他們都是“守規矩”的好人,但是,真的如此嗎?如果不是,那麼也就證明規矩的束縛至關重要,難怪人們總是說遵守規則才能夠得到真正的自由;但如果是,那麼又應該如何看待人性的錯雜?
人,之所以為人,僅僅是因為人類能夠使用工具嗎?
其實,如此複雜的討論議題,僅僅透過電影來呈現,那是非常困難的,恐怕需要寫一篇論文來引經據典表述觀點才行;但陸潛並沒有這樣。
陸潛只是設定出一個個角色,透過他們自己承載的社會問題來形成碰撞,然後透過劇情引匯出來,最後的思考則留給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