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說出來有些瘋狂,依靠一部電影的表現去判斷整個市場的未來發展方向,怎麼想都不太可能。

但換一個角度來看,如果市場存在桎梏,然後一部作品打破桎梏書寫奇蹟,這也確實給予所有人一個啟示,並非做不到,而是方法不正確,自然而然,所有人都會仰視先驅者,試圖尋找到成功模版。

有了第一次,必然就有第二次、第三次、更多更多。

更何況,超級英雄電影的發展確實面臨瓶頸,秋季檔的冷靜也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現在終於迎來轉機,自然是萬眾矚目、人人拍手。

十月第二週。

流光影業出品的“刺客”強勢來襲,這部作品吸引了不少視線,最主要原因就是領銜主演:

張本卿。

這是“愛人”在頒獎季贏得全面讚譽卻沒有為張本卿帶來金冊獎提名之後、又經歷“正義曙光”天崩地裂的慘敗同時遭遇狂熱影迷對黑暗騎士不滿的攻擊以及流光影業撕毀導演合約等等風波之後,張本卿的首次亮相。

本來,人們都以為張本卿的演員事業全面回春,一掃陰霾,結果事與願違,一手好牌怎麼就打成這樣也是令人一頭霧水;不過,“愛人”和“正義曙光”兩部作品的爭議還是讓張本卿重新站在風口浪尖之上,這就是好事。

“刺客”,這也是流光影業和張本卿簽署黑暗騎士合作協議的附加產品之一,儘管張本卿沒有擔任導演,但他是執行製作人,被描述為一部“具有浪漫氣質的黑色犯罪電影”。

製作成本,三億。

宣傳成本,五千萬。

等等,這些數字有些眼熟——

和“死侍”一模一樣。

意外,意外,還是意外,“死侍”和“刺客”,兩部截然不同卻同樣量級的電影,即將在秋季檔展開對決?

有點意思。

再加上陸潛和張本卿的淵源,人們也對“刺客”懷抱更多期待。

更何況,“死侍”進入放映第二週必然迎來票房跌幅,很有可能還是暴跌,“刺客”完成逆襲好像也不是不可能的,至少從紙面實力分析來看,可能性節節攀升,就連張本卿的期待值也控制不住地蠢蠢欲動起來。

本來,媒體根本沒有打算炒作“陸潛vs張本卿”的對決,因為沒有必要,也沒有話題,卻沒有想到流光影業方面主動拱火,精明地打算蹭曾“死侍”的流量,為“刺客”展開免費宣傳,看看是否能夠創造奇蹟。

然而……

想法還沒有來得及發散,人們很快就意識到了:

抱歉,是他們想太多了。

“死侍”和“刺客”,兩部作品根本就不在一個水平線上。

事實上,“刺客”的口碑,還算不錯,並沒有撲街;而且,作為黑色犯罪電影,乾脆利落的打鬥戲份也延續這兩年來“突襲”帶起的復古動作風潮,排程和剪輯都不拉胯,值得肯定。

但擺在“死侍”旁邊,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成年人和小學生的落差一目瞭然。

不是說“刺客”不好,而是說應該看比較物件——

此時,人們終於明白賀韶光的評分理論了。

一個假設,“刺客”換一個檔期,沒有如此鮮明的對比,可能還能夠贏得一部分觀眾,但偏偏就撞車了,偏偏就安排在了冷清的秋季檔,偏偏流光影業就選擇了碰瓷的宣傳方式,偏偏張本卿就再次遇上陸潛……

所以,張本卿和陸潛的八字,到底算合,還是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