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熱浪,撲面而來。

驚濤駭浪,噼頭蓋臉。

「死侍」,強勢登場,甚至不需要等到全面公映,僅僅只是一個首映式就已經讓電影牢牢佔據熱搜榜的一席之地,一時之間,人人都在討論死侍。

然而,流量,卻不一定能夠轉變為票房,這也是整個電影行業正在苦苦琢磨的難題,否則流量藝人們闖蕩電影行業的夢想就不會那麼難以實現了。

而橫亙在「死侍」面前的難題,還不止「秋季檔」一個,另外還有一個致命性的本質——

限制級。

所謂限制級,也就是建議十七歲以上觀看的級別。

簡而言之,從電影定位的開始,就已經將觀眾劃分開來,十七歲以下的年輕觀眾很有可能被勸阻離開電影院僅僅只是一部分影響,更重要的是,這也釋放出一個訊號,「少兒不宜」,直接影響帶著孩子前往電影院的家庭觀眾。

另外,還有相對保守的觀眾、對限制級帶有偏見的觀眾、沒有那麼喜歡電影對限制級也就沒有興趣的觀眾等等等等。

也就是說,一個標籤,真正阻攔的不是十七歲以下的觀眾,而且準確劃分目標群眾的一條分割線。

可想而知,市場受眾可能就直接砍掉大半。

在如此情況下,電影想要創造票房佳績也就難上加難,電影公司和製片人們都需要承擔更大的風險。

十三年前,財大氣粗的流光影業做出一次勇敢冒險,耗資十二億拍攝一部限制級的史詩大片「木馬」,並且打造出一個豪華的頂級巨星卡司陣容,期待著電影能夠成為票房炸彈,引爆市場。

然而——

最終電影遭遇慘敗,口碑一塌湖塗,遭遇口誅筆伐,儘管全球範圍內還是依靠巨星效應席捲三十億票房,但考慮到昂貴的宣發成本,流光影業甚至還虧本了一億左右。

「木馬」的落寞,也宣告蘭川對於史詩大片的執著到一段落,曾經紅極一時的歷史戰爭型別電影后來也就幾乎銷聲匿跡。

而且,大型電影公司對於限制級專案的開發也越來越謹慎——

雄獅影業不是唯一一個,其實蘭川大大小小電影公司都考慮過,超級英雄電影下一階段的突破口在哪裡,限制級肯定是其中一個選項。

但為什麼始終沒有電影公司敢於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呢?

就是因為「限制級」成為一個觀影門檻,阻擋了超級英雄電影的前景,畢竟,超級英雄的主要市場依舊是家庭、孩子、宅男、漫畫愛好者等等等等,一旦電影劃分為限制級,基本就等於自斷雙臂。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整合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援離線朗讀的

沒有進入十億階段,電影能夠橫掃如此票房數字,堪稱駭人。

比如「狙擊手」,作為一部頒獎季的傳統人物傳記電影,以點映方式登場,並沒有吸引太多視線,卻伴隨著口碑的傳播完成逆襲,最後票房落腳於三十五億,對頒獎季作品來說堪稱一個難以置信的驚喜。

比如「宿醉」,這部投資成本僅僅兩億的喜劇電影,當年丟在暑期檔上映,被認為是七洋傳媒的經典套路,無人,卻在上映後一路爆笑一路逆襲,全球範圍內橫掃三十三億票房,又讓七洋傳媒以小博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