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評,有了。

——中評,有了。

——好評,有了。

如果“死侍”的媒體綜評有一個選項確認的話,那麼所有選項都已經確認完畢,應有盡有,無一遺漏。

這也可以算是一項成就了。

在超級英雄電影市場已經漸漸陷入審美疲勞的當下,在排斥吐槽超級英雄電影漸漸成為一種正確的當下,“死侍”居然能打破封鎖殺出一條血路,製造出驚濤駭浪,重新刺激市場的神經,實屬難得。

不要忘記了,這是秋季檔。

——成就,也有了。

且不說“死侍”後續票房表現如何,但話題層面來看,電影卻在低迷的秋季檔裡掀起一股風暴,重新喚醒暑期檔的記憶;並且再次讓超級英雄電影成功出圈,因為審美疲勞而倦怠的市場又感受到熱潮。

悄無聲息地,一個話題在蘭川慢慢興起:

限制級,這是否能夠成為超級英雄電影的全新突破口?

當然,歸根結底還是要看票房數字,對一部商業電影來說,衡量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就是票房盈利,否則,即使話題再喧囂、流量再瘋狂,最後的票房轉化率可憐兮兮,所有熱鬧終究只是一場空。

那麼,“死侍”到底處於什麼位置呢?

來自媒體的評價,全面登場,終於揭開神秘面紗。

首先,媒體綜評。

足足六十三家專業權威媒體第一時間給出評價,僅僅只是這一項資料就已經書寫歷史,引爆市場。

一部電影首映,並不是所有媒體都會在第一時間給出評價的,越是備受矚目的作品,參與評論的媒體自然越多,最後媒體綜評則是計算平均分;但毫無疑問,評論媒體的數量,本身就是一種衡量。

一般來說,至少需要十家專業權威媒體給出評分,才會計算為有效分,並且公佈最後的媒體綜評,也正是因為如此,每年大量全新上映的電影,卻不是每部電影都有媒體綜評的,因為數字不達標。

截止到目前為止,一部電影在首映式過後得到專業權威媒體評價數量最多的是“騎士聯盟”,一共五十九家媒體第一時間進行評分並且撰寫影評,這一項資料就足以證明電影當年對整個行業的重要性。

也許不是所有人都喜歡“騎士聯盟”,但沒有人能夠否認,從營銷到宣傳再到定位等等不同層面來看,這部電影對整個市場的衝擊力都是客觀存在的,同時也改變蘭川各大電影公司對市場的深入解讀。

一直到現在——

歷史,再次重新整理了。

一共六十三家專業權威媒體為“死侍”撰寫評論,重新整理了“騎士聯盟”保持的記錄,推向一個全新高度。

意外嗎?當然意外,誰能夠想到,不是流光影業的作品打破這一記錄,而是這部雄獅影業的作品?

意外嗎?嚴格來說也並不意外,陸潛依舊是最大功臣,作為加冕金鳶獎後的第一部作品,關注度就已經非同小可,恰恰又遭遇一系列新聞事件,再加上第一部限制級超級英雄電影的噱頭額外加成。

不管如何,記錄,就這樣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