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耗資七億成本打造,儘管沒有上十億,但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一部年代電影,整部作品

實地拍攝,幾乎沒有運用到任何電腦特效,那麼七億成本就顯得可觀乃至於離譜了——

此時應該橫向對比一下陸潛,「死侍」劇組的製作成本基本只有一半。

從一開始,雄獅影業就已經清晰定位,「北斗七星」遵循去年「火星任務」的腳步,從塞卡電影節開始起步,然後就直接進入院線,期待著塞卡累積的優秀口碑能夠帶來不俗票房,然後依靠出色的票房成績衝擊頒獎季。

「火星任務」也好,「北斗七星」也罷,這都不是傳統頒獎季作品,它們不是劇情片,商業娛樂效果更豐富一些,但同樣是製作精良的電影,全方位展現視聽效果,並且能夠在電影收尾時刻帶來些許思考。

然而……

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殘酷的。

「北斗七星」,在塞卡就出師不利,遭遇一片差評,就連塞卡熱情好客的觀眾都稱讚不出來,除了一堆「明星」之外,電影簡直就是乏善可陳,甚至就連「明星」,也因為人氣偶像和流量小生的面癱演技而令人吐槽無力。

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雄獅影業還是必須按照規劃,繼續上映,結果遭遇口碑和票房的雙重崩盤——

首映週末票房,一億兩千萬。

上映三週累積票房,三億。

數字,不會說謊,「北斗七星」撲街了,而且撲得非常慘烈;但考慮到,電影接下來還將在全球不同區域陸續上映,所以最後雄獅影業虧本也不至於虧得太誇張,不過沖擊頒獎季的夢想已經徹底熄火了。

唏噓。

沉默。

失落。

和頒獎季的沸沸揚揚比較起來,電影市場的表現確實令人失望,甚至就連媒體的討論熱度都起不來。

無人問津。

無人關心。

但重點就在於,電影公司似乎也沒有時間搭理,因為頒獎季的熱火朝天已經佔據了他們的主要注意。

【鑑於大環境如此,

種種跡象都在顯示,又是一年秋季檔被拋棄被遺忘了,反正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人們也早就習慣了。

不過,雄獅影業卻是苦苦哀求——

不要這樣吧……

原因很簡單,在「北斗七星」後,雄獅影業今年秋天還有一部重磅作品等待上映,「死侍」。

如果市場持續低迷的話,「死侍」的前景也不容樂觀;如果媒體和網友們持續不關心的話,票房前景堪憂。

為此,雄獅影業上上下下拉響了警報——

「死侍」,這部電影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們期待著這部電影能夠讓「變異人戰隊」系列重新煥發生機。

不要忘記了,雄獅影業還期待著和回聲進一步展開合作,開發「變異人戰隊」劇集;也期待著和陸潛進一步展開合作,看看陸潛是否能夠為「變異人戰隊」系列帶來不同的可能。

現在,一切的一切都維繫在「死侍」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