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還是老的辣,黎世寬,果然非同小可。

五年五部電影節參展作品,輕描澹寫的一句話,就將藍鯨影業和藍夏電影節徹徹底底捆綁在了一起。

原因,非常直觀。

儘管藍鯨影業目前業務全面鋪陳開來,不止陸潛一位導演在拍攝製作專案,但整體而言,藍鯨影業依舊沒有接受資本的注入,依舊是私人企業模式,每一個專案都必須小心謹慎,業務推展腳步並不快。

這也意味著,藍鯨影業想要製作出入圍藍夏電影節級別的作品,甚至還是主競賽,最大希望依舊是陸潛。

一旦這條協議透過,那麼陸潛接下來三年五年的“電影節作品”,應該就只能選擇藍夏;而且還會束縛住陸潛的創作靈感,不能隨心所欲地創作商業電影,某種程度上,需要時時刻刻考慮藍夏的這條協議。

很大程度上,這等於束縛住了陸潛的職業生涯。

當然,協議並沒有白紙黑字地表明,五部作品必須全部都是陸潛的,藍鯨影業依舊擁有其他可能性。

比如,衛徹。

如果衛徹與回聲的合作展開順利,衛徹拍攝了一部風格獨特的作品,藍鯨影業依舊可以選送到藍夏電影節。

除此之外,江澄海、蘭晨等等導演也都具備入圍三大電影節主競賽的能力,他們依舊擁有操作空間。

重點還是在於,如此一來的話,藍鯨影業就傾向於藍夏系、遠離蔚海系,這才是黎世寬的真正目的。

不過,藍夏電影節也需要冒風險——

首先,陸潛的藝術創作生涯,依舊能夠保持活躍嗎?最簡單直觀的,這次歌舞電影,確定不會失敗嗎?

其次,藍鯨影業的生命力,能夠延續到五年乃至五年以上嗎?

對於黎世寬來說,這也是一次冒險。

但整體而言,真正冒險的,還是陸潛,至少在紀敘和喻劭他們看來是如此——

陸潛,就這樣被綁在藍夏這輛戰車之上了?

這……

紀敘,沒有著急開口。

喻劭,也同樣緊閉嘴巴。

因為他們兩個人都明白,這依舊不是全部。

黎世寬應該準確地明白箇中風險,他不應該也不可能將所有希望寄託在一個虛無縹緲的“未來”之上,然後就將自己的籌碼全部奉上,特別是藝術創作這回事,沒有人能夠百分之百確認下一部作品的成敗。

即使他們沒有在現場,也能夠從隻言片語之中感受到刀光劍影,心臟不由緊縮起來。

反而是陸潛顯得非常澹定。

“同時,回聲在藍夏電影節設定的宣傳視窗,所有費用需要我們自掏腰包……”

陸潛才剛剛說了一句,就被喻劭的驚呼聲打斷,“什麼?”

紀敘也沒有忍住,撲哧一下就笑了出來,因為太荒唐,“雖然我知道人人都說藍夏摳門,但也不至於吧?”

一般來說,發行公司、電影節、電影公司,在電影節之上設定展臺,其實和電影節之間是互幫互助的一種方式,電影節往往需要幫忙覆蓋大部分費用,又或者給予一些支援,最後雙方形成良性迴圈。

然而,藍夏偏偏不走尋常路。

不過,認真想想,也不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