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時脫離整個狀況,站在客觀立場分析,藍夏作為三大電影節,身陷令圄,那麼他們現在依舊擁有的最大優勢是什麼?

名望。

也許,詳細解釋起來,可以說是歷史、權威、地位、人脈、文化等等等等,但總結起來,其實也就是名望而已。

而且,就連名望,也因為連年參展影片質量的下滑而遭遇嚴重打擊,以至於藍夏這才遭遇塞卡的正面衝擊。

但是!

一個名望,就已經足夠。

如果藍夏電影節和回聲能夠展開官方合作,那也意味著回聲能夠在三大電影節以及傳統電影人之間撕開一道口子。

這,就已經足夠。

顯然,藍夏也意識到回聲的所求,但事實上,藍夏是絕對不可能給予回聲如此待遇的。

因為黎世寬明白,一旦藍夏開啟這道口子,他們就必須面對來自所有業內同行的唾棄,本來就深陷困境的藍夏電影節可能遭遇業內同行的全面排擠,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那麼,他們的唯一籌碼也將暗然失色。

底線,清晰明瞭。

但黎世寬同時也明白,“名望”就是他們僅有的談判籌碼,如果一點利益都不讓出來,談判也就無法展開。

那麼,黎世寬是怎麼做的呢?

名份。

儘管藍夏電影節不會宣佈官方與回聲的合作,但他們依舊給予回聲一個“虛名”,來自官方認可的名份。

一來,允許回聲在藍夏展開正式宣傳,其實,這和黎世寬給予其他兩大獨立電影節的待遇是一揚的。

不過,這樣的展臺在藍夏並不多,曝光率是可以百分之百確定的,這也是回聲踏上藝術電影市場的第一步。

更重要的是,這也意味著流媒體首次得到電影節的肯定,從宣傳到口碑再到品牌形象等等方面都有很多空間可以展開運作。

二來,電影資料館的開放,對回聲來說,也意味著開啟與三大電影節、與藝術電影深入合作的一個可能。

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步——顯然,黎世寬敏銳地抓住了陸潛的“要害”,給出了一個陸潛無法拒絕的理由。

至此,陸潛對於藝術電影登陸回聲平臺的構想,終於在雄獅影業和巔峰娛樂之後,擁有了第二塊拼圖。

一直以來,陸潛對回聲描繪出來的恢弘藍圖,就是一個“電影樂園”——

不侷限於商業電影和藝術電影、不侷限於演算法和熱搜、不侷限於利益和人氣,為電影留下的一片熱土。

當然,陸潛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他知道不考慮利潤是絕對不可能的,這是平臺形成良性迴圈的基礎;但區別就在於,陸潛並不會執著於利益、演算法、評價等等,而是希望回聲能夠為所有電影敞開懷抱。

基於如此想法,各大電影節的認可以及獨立電影人的肯定,也就至關重要,陸潛需要他們明白一件事:

回聲,並沒有準備將他們轉變成為印鈔機,也沒有準備抹殺的個性;事實應該顛倒過來,回聲能夠提供一個空間,當他們在其他渠道遭遇打擊和困頓的時候,回聲總是能夠成為他們盡情展示自己的平臺。

紀敘依舊記得回聲的開端——

電影節所無法覆蓋的地區。

陸潛希望能夠提供這樣一個平臺,讓不同地區不同角落的人們,隨時隨地都能夠欣賞到自己喜歡的作品。

做一個假設,如果電影院裡鋪天蓋地全部都是超級英雄電影,人們沒有選擇,那麼只能選擇超級英雄電影,如此這般迴圈下去,其他型別電影的生存空間就會被壓縮,創作靈感和題材種類都會慢慢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