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世寬,藍夏電影節的新任藝術總監,真的那麼簡單嗎?

在外人看來,面臨一個權力鬥爭過後的爛攤子,不問世事三十年的黎世寬從電影資料館裡被重新挖出來,怎麼看怎麼像是一個傀儡木偶,在不同派系權力平衡之中被推上管理的位置,基本沒有發言權。

果然!

在黎世寬走馬上任的前三年時間裡,藍夏電影節一年比一年糟糕,並且終於淪落為整個行業的笑話。

但是!

又有誰能夠確定,“擺爛”不是黎世寬的計劃呢?

也許——

恰恰是因為黎世寬看到了重重困難、看到了權力掣肘,他明白現在的藍夏電影節渾身上下都是毛病,甚至已經開始腐爛流膿。

如果黎世寬一開始就新官上任三把火,那麼多方權力制衡之中,他無疑就是犧牲品,不僅無法改變困境,而且可能引火自焚。

於是,黎世寬反其道而行之,乾脆就讓藍夏電影節一步步滑向深淵,湖穿地心,讓所有人都意識到情況的糟糕,瀕臨毀滅——

然後,觸底反彈,破釜沉舟。

這是一次冒險,一次瘋狂的冒險,但這也是讓不同派系暫時放下成見和分歧,齊心協力找回藍夏電影節昔日榮光的唯一辦法。

畢竟,藍夏電影節來到今年就即將年滿八十歲,作為有史以來第一個電影節,能夠縱橫江湖多年屹立不倒,底蘊和氣場非同小可,電影節裡裡外外上上下下的所有相關人士,他們都擁有一種自豪和驕傲。

沒有人願意放棄,更不要說繳械投降了。

沒有人!

永遠不要小覷老炮兒。

兩年前那次刻苦銘心的慘敗,讓藍夏電影節痛定思痛,然後——

不管“擺爛”是否是黎世寬的計劃,但事實就是,黎世寬終於掌控主動權,電影節終於開始正常運轉。

曾經斷裂、擱淺的計劃,又重新找到了連結;曾經無視、遺忘的計劃,又重新出現在會議桌面上。

黎世寬雷厲風行地展開一系列動作,除了內部調整之外,同時也對外邁開腳步,重新讓人看到了這位八十歲耄耋老人的決心和活力。

第一步,從全球首映入手。

一部優秀佳作的全球首映,驚豔四方,這是一個電影節慧眼識珠的最好證明,越多優秀作品選擇一個電影節作為平臺登上全球舞臺也就證明電影節越重要。

蔚海電影節在過去十年的強勢,就是因為他們培養出眾多“蔚海系導演”,依靠蔚海相關獎學金和大師班的支援完成自己電影拍攝的夢想,並且得到全方位肯定,最後形成良性迴圈,無數優秀電影蜂擁而至。

慢慢地,蔚海也就超越了藍夏,成為目前全球最為頂級的電影節。

同樣,蔚海崛起的理由,也正是藍夏沒落的理由。

一直以來,藍夏電影節都要求所有入圍作品全部都是全球首映,哪怕不是主競賽單元也是同樣要求。

但塞卡不同,創辦初期主要是面向大眾放映那些“已經在電影節上參展但暫時還沒有進入電影院”的佳作,可以算是“電影節裡的電影節”,對於全球首映自然也就沒有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