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會議,伍宇青據理力爭、全面展開,但遭遇全面打擊,越深入探討就越深深意識到自己的侷限性。

陸潛的創作思路,非常清晰——

復古爵士。

另外,混雜一些流行、藍調以及靈魂,整部電影的基調是優雅而從容,宛若藍絲絨一般溫暖且絲滑。

同時,陸潛還希望原創歌曲和配樂都能夠展現“流暢感”,真正地讓鏡頭與旋律結合起來,碰撞出火花。

有些旋律,音域寬廣,以至於能夠碰撞出波瀾壯闊之感;有些旋律,輕盈歡快,最後呈現出來的是狂歡節的派對氛圍;有些旋律,慵懶愜意,讓人不由自主地想要徜徉其中跟隨著旋律一起浮浮沉沉。

也就是說,旋律本身是有“質感”的,可以看到色彩、溫度、節奏等等等等。

陸潛對於電影的構想,宛若月光一般,清冷但流暢,潔白的月光如同清泉般潺潺流動,時而溫柔細膩、時而湍急奔騰,跟隨著情緒/情感的起伏而產生變化,但最重要的是,能夠讓鏡頭到隱藏其中的韻律。

“用鏡頭觸碰音符的脈搏”。

這是陸潛的原話。

伍宇青滿頭都是問號,為什麼叫做用鏡頭“觸碰”音符的脈搏,如此抽象,能不能用電腦特效演練一下?

第二次和第三次會議,伍宇青撞牆撞得非常狠,鼻青臉腫根本不足以形容,慘絕人寰才勉強擦到邊。

根據構想,電影應該需要二十首左右的歌曲和配樂,於是,伍宇青靈感蓬爆,前前後後,一共創作了八十七首歌曲——

“怎麼樣也應該足夠了吧?”伍宇青想。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

其中,直接槍斃的就已經超過三分之二,剩下三分之一也只是“死緩”,還需要修改然後再重新討論。

從歌詞到旋律再到風格,顯然每個環節都出現一些偏差,沒有任何一首能夠達到陸潛的完美構想。

沒有一首!

一首都沒有!

如果說,陸潛什麼都不懂,門外漢在那裡指手畫腳、大放厥詞,那也就罷了,“甲方不都是那樣嗎”。

問題就在於,陸潛足夠專業足夠理智也足夠清醒。

每次會議,陸潛總是能夠提出正確意見,更深刻也更全面地展開剖析,從劇情到音樂,又從音樂到劇情;從旋律到鏡頭,又從鏡頭到旋律,層次分明、條理清晰地解析,完全展現出作為導演的專業。

伍宇青的據理力爭和專業立場在陸潛面前,只有節節敗退的份,自信心遭受一次又一次的碾壓和摧殘。

以至於,再次面對陸潛的時候,伍宇青的心態早就已經發生改變——

不由開始懷疑人生。

現在,伍宇青真正體驗過,才終於能夠明白,麥家安和陸潛的溝通,為什麼總是火花四射又精彩絕倫。

那是靈感的碰撞,那是專業的交流,那是才華的展示,那是真正的藝術創作。

當初,作為旁觀者,伍宇青看的都是熱鬧,自以為已經看明白,但實際上,始終沒有觸碰到問題的本質。

一直到現在,伍宇青終於明白,事情,真的沒有那麼簡單。

82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