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潛一定非常得意也非常驕傲,認為自己打破常人的構想,做出一次非比尋常的選擇。狂妄自大!”

“那些追捧那些讚美那些光環,讓他以為自己就是世界之王,矇蔽雙眼,他肯定相信自己是正確的。”

“而且,重點是,那些什麼都不懂的影迷們還不斷拍手叫好,他相信了那些歡呼,就好像高中生一樣。”

“所以,還是愚蠢。他應該看看,那些歡呼叫好的所謂影迷,到底有多少人願意買票進入電影院觀看一部歌舞電影。”

“還是太年輕也太天真。”

“他以為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麼,但顯然,他不懂,他什麼都不懂。”

“年輕人,就是需要狠狠栽跟頭一回,撞到頭破血流才能夠清醒過來。”

“吃點教訓也好,他這一路走來太過順風順水了,應該承受一些打擊。”

“正好,他需要被現實狠狠蹂躪一下才能夠看清楚蘭川的真實面貌。”

批判。

咒罵。

吐槽。

鋪天蓋地。

不絕於耳。

在絕大部分業內人士的眼中,他們並沒有低估陸潛,他們相信陸潛的聰明與睿智,這些道理應該都懂。

但天才們總是如此,恃才傲物、我行我素,依仗著自己的能力,總是相信自己才是整個宇宙的中心。

就好像陸潛這樣——

道理,都知道,但是不在乎,依舊固執己見,甚至還傲慢得意地認為自己比其他業內人士都更加聰明。

在反對者們看來,現實生活總是如此,“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現實的殘酷從來不會讓人失望,所以,像陸潛這樣自以為是的天才們就應該好好面對一下社會的殘酷,被摁在地上狠狠摩擦摩擦,然後就會慢慢收斂起來了。

古往今來,天才還少嗎?

那麼,他們的結局呢?

看看卓伯林、看看希學德,這些十年一見的天才們總是如此,堅信自己就是太陽,整個世界圍繞著他們公轉,但兜兜轉轉的最後,他們終究還是抱憾終生,窮其一生都沒有能夠得到金冊獎的鼓勵。

遠有衛奧,在整整八十年前,憑藉職業生涯首座一鳴驚人,“公民”一作,對整個電影拍攝手法的運用都是一次革新,至今依舊是無數專業電影雜誌當之無愧的歷史最佳,方方面面都令人驚歎。

但是當年衛奧拍攝出這部作品的前後,狂放不羈、目中無人、唯我獨尊的態度,在行業內外激怒無數人,不僅導致“公民”在金冊獎九項提名卻僅僅只拿到一座最佳編劇獎盃,而且後續職業生涯一路坎坷。

近有張本卿,頒獎季乘風破浪,幾乎以為自己已經板上釘釘斬獲金冊獎最佳導演,以至於在派對酒後失言,早早開始慶祝自己的大獲全勝。

結果,所有人都知道了,不要說得獎了,甚至就連提名都沒有撈到,隨後三年的職業生涯也一路頹廢。

如果陸潛真的認為自己如此與眾不同,那麼結局就是可以預見的——

和網友們的破口大罵稍稍不同,業內人士不僅僅是因為歌舞型別這件事而責備陸潛,更多是因為陸潛的姿態。

所以,歌舞電影的成敗是一回事,而此次專案的動態引發業內人士的普遍反感甚至是厭惡則是另一回事。

從如此角度來看,陸潛似乎確實做出了一個錯誤的選擇,很有可能再次改變整個行業走向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