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也不例外。

因為走進電影院的主力消費群體就是這群人——至少是這群人掏錢,所以,電影主角們往往也都在這個年齡層,儘可能讓他們感同身受,講述他們的故事、講述他們的經歷、講述他們的觀點和想象。

自然而然,這又形成一個迴圈,蘭川電影產業創作越來越多這些故事,甚至從業者們也越來越集中在這個年齡段,因為電影需要從他們的視角去看待生活和社會,如此這般,最後就形成了一個模式。

當然,事無絕對。

電影從業者們依舊在創作不同年齡、不同文化、不同風格的作品,但“主流”的構成已經慢慢穩定下來。

包括陸潛自己也不例外。

“突襲”、“遊客”、“愛人”、“死侍”、“疾速追殺”、“人類清除計劃”等等,這些作品的主角們全部都是三十歲到五十歲左右,它們能夠在市場取得成功,就是因為符合主流觀眾的取向,這是客觀的事實。

“解除好友”是唯一例外,鏡頭對準一批大學生,但同樣地,電影以電腦\/網路為切入口,進入當代年輕人的生活。

而值得注意的是,“解除好友”這個專案,也正是紀敘、陸潛他們這群年輕人大學畢業之後創作出來的。

也許,在創作過程中,創作者確實能夠打破年齡、文化、性別、社會的侷限,進行不同的探索和嘗試;但不可否認的是,靈感往往來自於生活,創作出來的產物也和自己的經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一直到現在。

闖入大眾視野整整三年之後,陸潛又重新迴歸“年輕”的位置,將目標鎖定在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身上。

無疑,這是一次迴歸。

蘭川,眾說紛紜。

那些消極的負面的想法認為,陸潛江郎才盡、黔驢技窮,因為沒有東西能夠創作,所以才回歸青春。

也許,這個專案就是陸潛光環漸漸暗澹下來的。

那些積極的正面的想法則認為,陸潛重回初心,再次喚醒內心深處對電影的熱愛,這才鎖定年輕人。

也許,這個專案將是陸潛對夢想、對自己、對創作的一次重新思考。

但不管是前者,還是後者,蘭川業內普遍認為,這應該是陸潛的一次轉折,導演事業可能迎來變化——

至於到底是上升還是下跌,那就見仁見智了。

反正!

陸潛準備投入全新作品的創作了,然後,以雷鳴經紀為,在各大經紀公司內部展開半公開招聘:

簡單來說,訊息並不會對外公開,這也意味著,那些沒有經紀人的小演員們,根本就不知道招聘的存在;但是,五大經紀公司內部全部公開,符合年齡要求的演員們,只要感興趣,就可以參加試鏡。

另外,有一點值得注意,所謂半公開招聘,也就意味著,沒有捷徑、沒有私交、沒有後門。

每個人都必須前往現場參加集體試鏡。

每個人!

可以想象,僅僅是這一條應該就讓許多演員止步,畢竟,那些成名已久的演員們,他們應該不願意和一群籍籍無名的年輕演員們齊聚一堂,一起試鏡、一起面試,那樣的生活距離他們已經太過遙遠。

但對此,陸潛的態度非常堅定,如果想要試鏡,就必須如此。

蘭川業內猜測,陸潛這樣做的根本原因就在於,他想要尋找一些新面孔——

這似乎與創作瓶頸的猜測又不謀而合。

所以,真的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