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經過多年沉澱和發酵之後,難以置信的事情再次發生了,“十二”在資深影迷和專業人士之中得到越來越多肯定,甚至超過了“七”和“格鬥俱樂部”,成為衛徹最備受肯定的一部作品。

因為電影的視聽語言堪稱完美,將畫面、景象、臺詞與人物的內心、困境、變化完美無缺地雜糅在一起。

電影真正關注的,不是桉件真相本身,而是一個真相所帶來的困擾和壓迫,當那個謎題沉甸甸地壓在胸口,無形壓力從四面八方洶湧而至,未知的、懸疑的、緊迫的,改變著桉件息息相關每個人的命運。

不僅是受害者,還有警方調查人員,還有媒體記者,沒有人能夠例外。電影將“真相”的力量,完美呈現。

遺憾的是,因為缺少一個“爆點”,對於普羅大眾來說,“十二”的認知度和流傳度都遠遠比不上衛徹其他作品,甚至很多普通觀眾依舊相信著,這是衛徹的一次失手。

現在!

衛徹就在準備一部和“十二”非常非常類似的劇集——

“心靈神探”。

故事也同樣是根據真實桉件改編,專注“犯罪心理側寫學”的源起,描述一群探員們,透過採訪不同的連環殺人兇手,構建整個心理成因和表現形態,進而投入實踐運用,側寫出其他連環殺手的關鍵詞。

和“十二”一樣,劇集專注描寫的,不是破桉、不是建立犯罪心理學,而是“罪惡”。

當你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凝視你。

人類,總是如此,自以為高高在上,掌控全域性、掌控命運,卻殊不知,與魔鬼共舞的時候也在不知不覺之中迷失自我,暴食、貪婪、懶惰、嫉妒、***、憤怒,這些都是罪惡,然而人們經常忘記,傲慢也同樣是一種罪惡。

毫無疑問,衛徹是有野心的,大膽而冒險地做出一次全新嘗試,以心理學作為基礎,構建出心理學的真正景象。

可想而知,這樣的專案,沒有製作公司願意接手,哪怕是衛徹也沒有辦法。

就連入宅也稍顯謹慎。

當然,入宅願意投資,他們和回聲一樣,現在需要衛徹的名望和人氣,哪怕只是衛徹擔任製片人的作品也沒有問題。

但正如衛徹所說,一來,入宅的限制要求很多;二來,他和入宅之間就是純粹商業合作,他也不準備投入太多心思。

如果回聲不行的話,衛徹也考慮過將這個專案交給入宅,和“紙房子”一樣,他執導其中三集,開頭收尾,這就是全部了,他著實不想投入太多精力,電影才是他的熱情源泉。

其實,“紙房子”現在已經拍攝到第三季了,但衛徹已經徹底撒手不管,掛名製作人,實際參與已經不多。

“心靈神探”,他也準備這樣做。

不過,現在情況不一樣了。

既然和回聲合作,而且是為了後續電影專案“測試、實驗”,那麼衛徹就想要投入更多精力。

測試看看“電影感”評價系統,測試看看回聲專業團隊的審美和素質,另外,衛徹也想要看看,回聲對電影的支援達到什麼程度。

所以,誰知道呢?

也許,衛徹真的會從頭到尾執導整套劇集也說不定呢?

本來以為,會議已經結束,但事實上,並沒有。

陸潛和衛徹兩個人就坐在庭院裡,針對“心靈神探”展開討論,越討論就越亢奮。

討論,整整持續了將近三個小時,以至於到了晚飯時間,陸潛和衛徹兩個人又結伴共同分享了晚餐時間。

話題,看起來還可以持續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