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陸潛的時空裡,有一個經典的營銷桉例:

瑪麗亞凱莉(MarialIWantForChristmasIsYou)”。

在歌曲發行整整三十年之後,這首歌曲每到聖誕節前後,就能夠再次進榜,甚至登頂各大排行榜冠軍,以至於被歌迷們戲稱凱莉的“養老保險金”。

但是,為什麼呢?

從七十年代開始,一直到二十一世紀第二個十年,每年聖誕節都有歌手發行應景專輯、發行聖誕歌曲,其中廣為流傳的經典曲目也數不勝數,然而,為什麼這一首卻如此特別,屢屢能夠重新整理記錄呢?

其實,這就是營銷手段。

當年,聖誕歌曲市場前所未有的繁榮,“聖誕節我想要的只有你”只是數不勝數的聖誕歌曲其中之一,發行之後,其實並沒有得到想象中火爆的反應,真正受歡迎的依舊是那些流傳十幾二十年的經典老歌。

於是,當年發行這張專輯的哥倫比亞唱片公司就想出了一個營銷方桉:

雙管齊下。

一方面,是電臺點播,讓電臺主播們一遍又一遍地反覆播放

一方面,是商場鋪貨。

其實,前者,基本各大唱片公司都在做,只是哥倫比亞唱片更進一步——

他們以一種近乎洗腦的方式反反覆覆播放,真正地確保,無論人們什麼時候開啟電臺,又或者什麼電臺頻道,總是能夠聽到這首歌。

客觀來說,這份努力,很強大,很出色,奠定了基礎,卻不是決定性原因,後者才是。

什麼叫做“商場鋪貨”?

並不是鋪貨唱片,而是商場背景音樂,也就是每當人們走進商場、超市的時候,耳邊傳來的音樂。

哥倫比亞唱片在整個北美大陸大大小小的商場和超市全面鋪開,聖誕節前後,整整兩個月的時間持續迴圈播放,而且不是一年,整整持續了數年時間。

久而久之,當人們聖誕節走進商場和超市的時候,自然就會聽到這首歌,再慢慢地,成為一種習慣一個烙印——

這首歌等於聖誕節。

最後,如果人們聖誕節走進商場和超市,聽不到這首歌的時候,感覺就不太對勁,節日氣氛似乎也就不濃厚。

一種心理暗示,一種記憶烙印,甚至還成為無數孩子的童年回憶,演變成為潛意識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等待這些孩子成長起來之後,他們成為各行各業的生力軍,聖誕節來臨的時候,由他們來選擇聖誕歌曲,“聖誕節我想要的只有你”也就成為他們的首選,然後,根本不需要宣傳費用,一波全新的浪潮就鋪陳開來。

當年,哥倫比亞唱片在這兩個渠道上,花費數百萬美元進行推廣,儘管其他唱片公司也都會這樣做,但預算花費卻遠遠沒有如此誇張,不少人都認為哥倫比亞唱片腦子進水了,淪為行業內的一個笑話。

然而,2019年,“聖誕節我想要的只有你”,在這首歌曲發行整整二十五年之後,單曲首次登頂公告牌單曲冠軍,書寫吉尼斯記錄,不僅重新整理奪冠用時最長的紀錄,同時也是整整六十一年來首支登頂公告牌冠軍的節假日主題曲。

所以,誰贏了?

之所以提起這個營銷桉例,並不是說藍鯨影業需要花費二十五年佈局,而是說,營銷策略就是一種心理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