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點,和整部電影輕鬆歡快的基調不符嗎?

並不然。

在電影的前半部分,陸潛就為死侍、莎莎、阿賈三個角色注入一種悲劇氣質,他們三個人都是一樣的:

他們被命運被生活所拋棄,他們都是生活在汙穢和泥濘之中的小強,苦苦掙扎著,試圖掌握自己的命運。

當然,他們根據不同的方式,也短暫實現了這個想法,但靈魂深處的悲傷和絕望,始終揮之不去。

這也是死侍和莎莎互相吸引的根本原因,換而言之,在他們相遇的那一刻,兩個傷痕累累的靈魂擁抱在一起,這就已經註定了一場悲劇的誕生。

本來,兩個普通人的悲劇,最多也就是擁抱著彼此一起毀滅,悲傷,卻浪漫;但阿賈改變了死侍的命運軌跡,以至於死侍無法死亡,可以不斷自我修復,這也意味著,死侍和莎莎的命運已經寫下了結局。

看似複雜,但一切全部都烙印在陸潛的畫面裡。

現在,陸潛就希望在大決戰高潮裡,進一步放大這種悲劇的恢弘,那種無力感深深根植在角色身上。

如同站在浩瀚宇宙的漫漫長河裡俯瞰生命一般,他們的渺小他們的無力他們的悲劇不過是一縷塵埃。

那麼,攝像機應該如何運動呢?

從陳子洋到搖臂攝像機再切換到無人機,這也意味著他需要把二組調回來,由陳慕完成這部分拍攝。

可是……真的有必要嗎?

如此大費周章?

更重要的是,一鏡到底的拍攝,每重複一次,就是一種折磨一種負擔,而且成本的支出也不容忽視:

他們就是在燒錢。

陸潛也明白,重複拍攝的話,不一定就比剛剛這一次好,電影創作這件事,講究靈感,也講究一點運氣。

而且,一旦繼續拍攝,那麼可能就不是多拍一次兩次,三次四次五次都是大機率事件,在追求完美這件事,即使不踩油門,也往往剎不住車。

所以,陸潛必須提出一個問號:

值得嗎?

更準確一點來說,有必要嗎?

一邊,是藝術創作的完美主義。

一邊,是商業作品的分寸掌握。

“商業與藝術”的拔河,陷入兩難抉擇。

劇組,依舊在忙碌著,即使陸潛沒有指示,各個部門也依舊在按部就班地忙碌著,沒有人休息下來。

紀敘第一時間就注意到了陸潛的沉默。

他是前天抵達慶城的。

過去這段時間,紀敘都在蘭川,忙碌回聲的事情,“死侍”的拍攝根本就不需要他擔心,一直到這場戲的拍攝。

拍攝一次,就燒一百萬——

以“死侍”的成本預算來看,他們真的沒有辦法再繼續支援陸潛燒下去,以至於紀敘急急忙忙地趕來慶城。

真正親眼所見才能夠知道,這場戲的拍攝難度多麼離譜。

現在,好不容易終於拍攝出一個出色版本了,陸潛到底還在猶豫什麼?

紀敘有些急躁。

&nbsp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