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9 養兵千日(第2/2頁)
章節報錯
畢竟,如果不這樣的話,就不是陸潛了,不是嗎?
這場戲,怎麼拍?
在拍攝之前,陸潛就和整個洪家班深入探討多次會議:
死侍、鋼力士和音波彈頭三位人物,如何深入敵營,敵營又是如何分散開來對付他們,整個戰場是什麼局面?
為了確保全景面面俱到,他們甚至製作了一個沙盤,對,就是專門用來紙上談兵的沙盤,並且用玩具兵來充當角色,確保出現在畫面裡的每個角色都是真實的鮮活的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真實人類。
所以,有人會主動迎戰,有人會受傷倒地,有人會腹背受敵,正方和反方都是如此,整個戰鬥需要完全交織在一起。
當然,如果資金充裕,陸潛完全可以將整個戰場擴大,以拍攝戰爭電影的規模,來排程場面的所有細節,所有角色全部成為戰場的組成部分,展現出一副恢弘而壯烈的畫卷。
然而,他們沒有,囊中羞澀,所以,陸潛也不得不將野心壓制下來,將戰場的局勢控制在一定範圍內。
這也意味著,死侍、鋼力士和音波彈頭三個人的站位,需要稍稍拉開一些,彼此成為對方的背景板,但同時又不會搶走對方打鬥場面的主要視覺效果,降低拍攝工作的難度,同時也能夠節省一部分經費。
如此一來,三個人物三條線,保持獨立的同時,互相又能夠成為彼此戰場的一部分,最後——
同一個場景,拍攝三次。
聚焦死侍的時候,鋼力士和音波彈頭的打鬥同時進行。
同理,聚焦鋼力士的時候,死侍和音波彈頭的打鬥也同時進行;音波彈頭也是如此。
那麼,如此拍攝的意義到底在哪裡呢?
空間感和時間感。
簡單舉例,就好像現在,陸潛準備拍攝大決戰的第一場戲,也就是“死侍VS小嘍囉”,拉開戰鬥的序幕。
一鏡到底的主角,是死侍。
死侍從開始往前衝,一路廝殺,殺到廢墟樓下,準備登上樓,拯救莎莎,整個鏡頭一氣呵成。
但與此同時,鋼力士和音波彈頭也在畫面的角落裡,他們作為背景的一部分出現,完成畫面的補充。
如此一來,陸潛就能夠透過鏡頭排程來展現戰場的不同角落,整個打鬥場面的豐富和靈動就充盈起來。
另外,後期剪輯工作不僅僅扮演視角轉換的工作,同時如同一個節拍器,讓打鬥場面開始呼氣起來,從死侍到鋼力士到音波彈頭再回到死侍,乃至於穿插莎莎和阿賈的鏡頭,三百六十度地不斷旋轉跳躍。
這樣,觀眾就能夠深深沉浸在戰鬥之中,彷彿自己就在炮火的中央,目眩神迷地穿行在槍林彈雨之中。
《諸世大羅》
描述起來,就已經非常複雜;實際拍攝起來,更加複雜——
也正是因為如此,陸潛和整個劇組不同部門的工作團隊,一直在反反覆覆彩排演練,每天都是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