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兩套劇集的閃亮登場也就讓這個全新的流媒體平臺持續刷屏。

也就是說,前一天,人們還在討論回聲,關於這個流媒體平臺的種種討論不絕於耳,爭議和抗議漫天飛舞。

緊接著後一天,人們就已經忘記了抵制回聲這回事,因為“奇怪的事”征服了他們,討論熱度全面引爆,浩浩蕩蕩地鋪陳開來,一時之間就成為了現象級作品,人人都高呼著:

“回聲!第二季,請快點!”

“回聲爸爸,聽我說,謝謝你。”

“一個晚上刷完第一季,現在就開始敲碗第二季!”

還有人對回聲不滿嗎?

當然有。

但是那些不滿都已經被“奇怪的事”的好評、讚揚、討論全面淹沒,這也直接證明了,“內容為王”依舊是鐵律。

只要回聲能夠持續不斷提供優質內容,那麼陸潛的構想就能夠實現!

當然,真正困難的地方就在於,“優質內容”。

那麼,在回聲沒有公佈第一週資料之前,到底應該如何證明“奇怪的事”火到一塌湖塗呢?

持續攀升的討論流量?鋪天蓋地的話題標籤?全網熱議的狂潮?還是專業媒體到大眾媒體的讚譽?

全部都不是。

而是——

青竹的評分標記人數。

一週時間,“施密特灣”的評分標記人數就已經突破五萬,成為今年上半年來第二部標記人數突破五萬的新劇。

從這裡就能夠看得出來,得益於回聲的勢頭,“施密特灣”確確實實引爆了關注,並且收割了一批支持者。

在電視全面低迷、劇叢集魔亂舞的當下,一部情景喜劇能夠強勢回春,著實難得。

那麼,“施密特灣”是第二部達到如此高度的劇集,第一部呢?

難道是入宅的劇集嗎?

顯然不是。

答桉揭曉——

“奇怪的事”,一週之內,標記評分的人數就已經突破三十萬。

數字,沒有看錯,確確實實就是三十萬,整整是“施密特灣”的六倍有餘,並且還在搭乘火箭扶搖直上。

這就是劇集火爆的直接證據。

當然,真正的專業人士,或者挑刺人士,此時就會說,標記評分,並不意味著真正看過,可能只是湊熱鬧而已,他們需要等待回聲的官方資料,才能夠證明。

對此,回聲的官方回應是——

回聲,短期之內將不會公佈任何劇集或者電影的點播率,網頁/應用程式顯示的排名也只有順位沒有具體數字。

相對應地,回聲將會以季度為單位,公佈付費訂閱使用者以及免費試用使用者的數字,作為一項參考資料。

繼取消評分、弱化榜單之後,回聲進一步打破業內的固定認知,這次,人們已經見怪不怪。

業內的普遍猜測是,回聲擔心點播率數字太難看太寒磣,影響信心,所以限於內部瀏覽,而且藍鯨影業和回聲都暫時沒有上市,依舊屬於私人企業,即使拒絕公佈數字也無可指摘。

入宅,也同樣如此。

不過,回聲不公佈,業內人士就束手無策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