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潛,是完美主義者嗎?

是。

答桉是百分之百肯定的。

但是,陸潛和蘇子一的區別就在於,蘇子一的“完美”是針對燈光的,是針對一場戲一場戲的具體細節;陸潛的“完美”則是針對電影的,是根據電影完整呈現的最終畫面進行調整。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關注整體就忽略區域性,因為整體就是由一個個區域性構成的;而是說根據整體畫面進行提前構想,更加精準更加高效地聚焦那些需要關注的區域性,而不是將資源浪費在根本不需要的區域性上。

“為了避免浪費製作成本,我們需要精打細算,你想想,這一場戲的拍攝,撇開人力和時間等等不說,角角落落都是製作成本。”

“紀敘站在這裡的話就會告訴你,多拍一場可能就要五十萬,甚至還不止,你覺得,我們有資本揮霍嗎?”

道理,已經說明白。

但蘇子一還是轉不過彎來,搖搖頭,“不,我不明白。”

“導演!”

蘇子一也忍不住捲起袖子,滿臉嚴肅,大有繼續舌戰三百回合的架勢。

“不管怎麼樣,我們也不能降低畫面質量,你應該清楚……”

這次,陸潛直接抬手阻止了蘇子一,沒有再多說什麼,而是拉著蘇子一到監視器前,觀看畫面回放。

“阿一,你看。”

電影,紙上談兵終覺淺,只有真正投入實踐才能夠明白其中的魅力。

此時,陸潛就正在回放他們剛剛一鏡到底的拍攝,但並不僅僅只是回放,同時還會摁下暫停。

“看。這個角度,其實構圖出現問題了,整個架構是不平衡的,但沒有關係,因為這裡的畫面會剪輯掉,然後我們等會重新拍攝另外一個角度的畫面,在後期製作的時候,替換掉這段鏡頭。”

“這個畫面,有穿幫,你看到了嗎?角落裡可以看到圍觀群眾,等會,我們需要補拍一個俯瞰的鏡頭,進行替換。”

“哪,這兒,燈光不對,你看,明暗對比完全達不到要求,整個視覺效果何止是粗糙,甚至是低劣的,我覺得,這裡的光源設定應該調整一下,但不是按照現在的規劃,我準備切換三個角度來拍攝這個畫面……”

一步,再一步。

陸潛將自己腦海裡的畫面構圖,如同畫卷一般,徐徐鋪陳開來——

一鏡到底,這是要求非常非常嚴格的拍攝,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出錯,所以,很多時候都是在棚內拍攝。

因為攝影棚之內,他們能夠儘可能地將影響因素最小化,並不是說棚外實地拍攝不行,而是說成本和精力的支出,那是一個難以想象的數字。

就好像現在,即使拍攝再順暢,終究也還是出現區域性或者細節的偏差,影響到畫面質量,不確定因素著實太多太多。

對於“死侍”開場之後的第一場正式打鬥戲,陸潛也進行了全方位的設想:

一鏡到底,並不是最理想的呈現方式。

在陸潛的腦海裡,整個畫面的呈現應該是流暢的、韻律的、輕盈的、絢爛的,並且能夠感受到節奏。

那麼,應該如何呈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