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陸潛來說,出面參與宣傳的同時,還能夠進一步加深觀眾對導演專業形象的認知,並且另闢蹊徑地進入“突襲2”的世界,不再是簡簡單單的娛樂效果,而是從專業角度展開解密,展現幕後的世界。

一舉數得。

另一方面,他們能夠暗戳戳地吊起觀眾對“死侍”的好奇心,畫面播出去了,就看網友們是否能夠挖掘到寶藏了。

如果沒有挖掘到,那麼他們也沒有損失;但如果挖掘到了,“死侍”就能夠蹭一波熱度。

在諸多宣傳提桉裡,“娛樂週刊”的整個立意和構想,輕鬆脫穎而出,修仲鈞和喻劭都表示非常滿意。

所以,當江士奇擔心他們是否拍攝到攝影棚不應該入鏡的畫面,藍鯨影業和雷鳴經紀卻巴不得多拍一些。

媒體和劇組,本來就應該是“互幫互助”的,不是嗎?

對於其他媒體來說,江士奇的策劃可能太過專業以至於缺少娛樂性,可能太無趣,無法達到宣傳效果。

但江士奇並不這樣認為,現在籠罩在陸潛身上的神秘面紗著實太多,稍稍揭開一些,反而能夠讓網友們感興趣;而且,一直以來,陸潛總是堅持專業形象,這些專業討論,也能夠解答觀眾們的疑惑。

正是因為如此,看起來俗套老套的策劃,卻老樹開新花,展現出不同魅力。

這也是江士奇特別緊張的原因。

因為首次探秘陸潛劇組,也因為即將展開專業碰撞,江士奇唯恐在陸潛面前露怯。

陸潛透過江士奇打量了一番後面開始忙碌的團隊,有些意外。

“我以為‘娛樂週刊’是紙質媒體。”

那麼,這些攝像機和燈光又是怎麼回事?

江士奇才意識到,自己錯過了最重要的一件事,“的確,我們是紙質媒體,但現在在社交網路之上經營賬號,也會發布一些影片採訪或者花絮。”

“這次的採訪,我們就希望能夠製作成為影片。”

“因為觀眾們還是希望看到真正的導演,活的,會動的,會說會笑的。”

聽著江士奇的一系列形容詞,陸潛歡快地笑了起來,“這是現在社交網路的新鮮詞彙嗎?這樣來形容大活人?看來,我已經被時代拋棄一段時間了。”

正好,話題說到這裡。

江士奇非常好奇,順著話題就說了下去,“說到社交網路,我一直都非常好奇,導演至今還是沒有開設個人社交網路賬號,這著實非常特別。”

“我以為我已經回答過類似的問題了。”陸潛有些意外,為什麼老生常談?

江士奇連連擺手,“我知道,導演已經回答過了,而且不止一次。”

“但我的疑惑在於,導演目前還是二十歲前半段,依舊是年輕人,並不存在社交網路上手困難的問題。”

“更準確來說,導演就是在社交網路時代下成長起來的,居然願意徹底轉身,這確實引發了諸多困惑。”

“還是說,其實導演有小號?”

陸潛也沒有再次搬出以前的那套說辭,而是意味深長地說到,“也許,正是因為我意識到社交網路的影響和衝擊,網路的存在正在讓生活碎片化、快速化,這與藝術創造本身是有衝突的,所以我才選擇迴避。”

“等等,導演是什麼意思?這番話,可以深入解讀一下嗎?”江士奇的好奇心開始萌芽,然後就無法抑制地茁壯成長起來。

果然,陸潛就是一個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