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發生了什麼?蘭川又熱鬧起來了嗎?”

顯然,湯均一沒有能夠跟上行業的節奏,向陸潛詢問了一句之後,又轉頭看向馬達。

然後,湯均一就注意到馬達微微湧動的眼神,雖然表情依舊保持平靜,卻還是能夠察覺到其中的洶湧。

難道金雀獎真的有什麼事情嗎?

陸潛也沒有嘲諷或者鄙夷, 語氣依舊保持平靜,就好像在討論天氣一樣。

“哦,看來湯均一老師還沒有聽說蘭川記者協會遭遇起訴的訊息。八毫米的爆料,應該這兩天就會跟上。”

起訴?

那麼,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在深入事件之前,應該瞭解一下背景知識。

金冊獎是由蘭川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舉辦的,所以它也被稱為“學院獎”, 或多或少帶著一點學術氣息。

金雀獎則是由蘭川記者協會舉辦的, 由一群來自世界各地、長期在蘭川駐紮、關注電影產業動態的記者組成,以他們的視角對電影和電視做出獎項評選——

整體來說,記者們的專業素養只能說是一半一半,不能說完全沒有,卻也不能說非常專業;但是他們的真正優勢在於人脈和資訊。

頒獎季之中,他們行走於不同派對不同場合關注收集不同訊息,然後對頒獎季的走勢脈絡進行把脈。

正是因為如此,金雀獎才贏得了風向標的稱號,因為他們確確實實關注著學院評委們的喜好以及動向。

同樣也正是因為如此,金雀獎一直被詬病沒有權威性,全部都是根據業內風吹草動的訊息來頒發獎項。

其實,關於金雀獎的爭議始終就沒有停歇過,“人際關係”、“長袖善舞”,這是一個褒義詞也是一個貶義詞。

哪怕在二十年前金雀獎如日中天的歲月,他們也一直是媒體的槍靶子,每年分蛋糕的頒獎結果更是每次都要被吐槽狠批一次。

更重要的是, 學院成員足足一萬多人, 這也是金冊獎權威的原因,結果難以操控,只能引導和宣傳;這個記者協會成員卻不到一百人,所有投票結果都能夠輕易操控,背後的骯髒利益交易始終客觀存在。

但是,金雀獎為什麼還能夠屹立不倒呢?

一方面,娛樂至死。

沒有人能夠否認,金雀獎的娛樂性堪比爆米花,比起那些嚴肅的頒獎典禮來說要有趣多了。

另一方面,利益牽扯。

金雀獎就如同一個“中介”,接收訊息又傳播訊息,然後悄無聲息地引導風向,這已經成為整個頒獎季利益共同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們既痛恨它又追捧它,兜兜轉轉,還是無法擺脫名利場的行業規則。

馬達和張本卿的心態,基本就能夠代表整個行業的態度——

他們當然不會為金雀獎“狂熱”,但金雀獎卻是通往金冊獎最最重要的一箇中轉站;更何況,這是娛樂圈名利場, 為什麼要那麼嚴肅呢?偶爾娛樂娛樂又有什麼不好?

於是, 金雀獎也就在爭議之中一路舉辦多年,轉眼就已經來到了第七十三屆。

一直相安無事, 但直到兩天前。

七名記者聯合起訴蘭川記者協會,一紙狀書就將金雀獎的幕後組織者送上法庭:

他們狀告對方涉嫌阻擾具有資質的記者申請加入組織,並且三十年如一日地拒絕為協會增加新成員。

這,違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