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票房到底幾何?

因為陸潛的關係,整個電影行業不少視線都熙熙攘攘地投射過來,關注一部藝術電影的票房表現。

有人看好,有人看衰,有人吃瓜,有人圍觀,但不管觀點和態度如何,“關注”這一動作本身就已經說明了陸潛的影響力:

儘管“遊客”只是陸潛的第三部導演作品而已,但這位年輕的新晉導演已經如同彗星一般牢牢抓住了人們的視線,並且一次又一次書寫奇蹟,這也讓人們的視線不可避免地聚集過來,好奇著一個結果:

成功?失敗?平庸?還是漸漸泯然於眾人?

有人說,三億,畢竟電影在蔚海和塞卡都得到了諸多讚譽,再加上陸潛的名字加持,對觀眾還是具有吸引力的。

有人說,三千萬,電影的主題還是太過小眾,很難引起廣泛共鳴,如此票房數字就已經稱得上成功了。

有人說,一億,人們會因為陸潛的名字而選擇走進電影院,卻又會因為電影的主題和內容而興致缺缺。

窸窸窣窣的諸多意見和預測之中,最高的數字達到四億左右, 最低的數字則只有一千萬, 分歧劇烈。

最主要還是因為藝術電影的票房前景本來就難以預測,即使是業內資深專業人士也很難斷言結論;而陸潛的“市場號召力”暫時欠缺進一步驗證,目前為止也就是“解除好友”和“突襲”兩部作品,距離“形成群眾基礎”的規模還早得很。

作為參考, “靈師”的最終全球票房是兩億;“大酒店”的全球總票房則是十二億。

數字落差, 非常巨大。

相較於製作成本來說,兩部電影僅僅透過票房資料就已經順利回收成本, 並且實現收益, 但具體的投資回報率卻相去甚遠。

而且,從兩部電影最終總票房數字的鮮明落差就能夠看得出來, 藝術電影票房的難以預測, 過去五年裡,媒體拍手叫好但最終票房低於一百萬的藝術電影兩隻手都數不過來,曲高和寡依舊是藝術電影們的最大桎梏。

“遊客”,自然也不能例外。

也正是因為如此, 頒獎季的重要性才凸顯出來, “金冊獎提名作品”、“金冊獎得獎作品”就是最好的加成, 前者, 往往能夠為電影帶來30%到70%的票房漲幅;後者, 則可能為電影帶來最高300%的票房加成。

當然, 百分比只是一個估算值, 做不得準, 具體情況還是需要根據具體電影來判斷;但可以肯定的是, 一個提名,有與沒有, 對於苦苦尋求關注的藝術電影來說,至關重要;同時也是獨立電影開啟全新世界的鑰匙。

這才成就了頒獎季的繁榮與輝煌。

雖然業內人士痛恨頒獎季讓所有電影都變得制式化、商品化, 繼而丟掉了電影創作的稜角和色彩;但所有事情都是一體兩面的,商業化的優點就在於, 讓更多電影人得到創作機會,也讓藝術電影得到肥沃的生存土壤。

“遊客”, 也不例外。

業內的關注、議論、旁觀, 這就是對電影的最好肯定,但考慮到藝術電影票房的不確定性,最終熙熙攘攘的預測和判斷也就呈現出一片亂局,沒有人能夠輕易斷言——

其實, 這樣才是最好的,因為不確定, 因為各種可能, 所以事情才有趣。

期待感,就在血液裡汩汩沸騰起來。

一週,又一週。

一週,再一週。

業內矚目視線始終圍繞著“遊客”打轉,伴隨著頒獎季的逐漸深入,各大電影公司的重磅作品相繼粉墨登場,但“遊客”始終牢牢佔據著熱門話題的一席之地, 這也直接驗證了一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