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6 同步後期(第2/2頁)
章節報錯
所以,發生了什麼?
簡單來說,陸潛做出一次全新嘗試。
一直以來,陸潛的作品全部遵循傳統電影製作流程:
片場結束所有拍攝工作,然後再進入剪輯室完成後期製作,這也意味著,他們必須確保現場拍攝儘可能多捕捉一些鏡頭——
因為一旦離開片場就很難再進行補拍,為了避免後期製作找不到滿意的鏡頭,自然就需要多多儲備素材。
這種製作方式的缺點就在於,浪費。
同一場戲,即使導演滿意了,往往也需要重複拍攝兩次到三次,又或者是多拍攝幾個不同角度和不同版本。
自然而然,後期剪輯的時候就會出現一大堆沒有必要的素材。
現在已經不是膠捲拍攝時代,儘管陸潛是採用膠捲結合數字的拍攝手段,但膠捲的浪費並不是主要問題;整個拍攝進度、拍攝時間、拍攝精力的消耗才是,導演就好像儲物癖一樣,總是希望能夠多多儲備一些。
“遊客”作為陸潛的第一部劇情電影,就遭遇了這樣的問題,林漢洲後期剪輯的素材,是最終完成版本的五倍有餘:
也就是說,“遊客”最終成品約莫一百二十分鐘,而拍攝素材則超過六百分鐘。
這還是因為陸潛精打細算,一邊計算一邊拍攝,一邊思考一邊工作,剪輯畫面基本都儲存在腦海裡,確保物盡其用,所以才如此“節約”。
其他導演的情況,拍攝素材是最終成品的十倍乃至十二倍的情況,是常態。
但是,陸潛並不喜歡這樣。
拍攝“解除好友”的時候,素材約莫兩百五十分鐘,最終剪輯出八十五分鐘的成片。
拍攝“突襲”的時候,素材約莫四百分鐘,最終剪輯出一百分鐘的作品。
整體而言,陸潛一直都是精打細算的導演,資金有限是一部分原因,拒絕沒有必要的無效重複工作則是另外一部分原因,但陸潛也注意到了,拍攝工作似乎正在一點一點變得累贅起來,一部電影比一部電影“繁瑣”。
當然,原因有很多很多,並沒有那麼簡單,可以肯定的是,諸多原因之中有一點就是:
陸潛變得謹慎了,而且變得“偷懶”、“懈怠”了。
資金短缺的時候,一分錢恨不得掰成兩半使用,所以每一次拍攝、每一場戲都必須進行全方位規劃,整個拍攝效率必須提升。
現在沒有資金的壓迫,拍攝前的計算和規劃也就變得簡單省略了,這就是一種“懈怠”,同時也存在一種“僥倖”心理,即使一遍拍攝質量無法令人滿意也沒有關係,反正可以拍攝十遍二十遍,如此心態,對於工作的代入就是有影響的。
資金?
這當然不是問題。
態度,陸潛最最看重的還是態度問題,在進一步鬆散懶惰之前,他們需要重新找回精益求精的拍攝態度。
在“愛人”的拍攝期間,陸潛希望能夠改變這樣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