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堂,我想要整個畫面呈現出這樣一種光線效果。”

“王斯,就好像墜入湖水裡一般,緩緩下沉、緩緩窒息。”

“然後,頭頂正上方隱隱約約能夠看到一層金色光線層層滲透進入湖水裡,這束光線並不需要如同聚光燈一般聚焦在王斯身上,我希望的不是上帝視角的那種聚光燈,而是伴隨著下沉的動作,光線一層一層黯淡下來的效果。”

“最終呈現出來的視覺效果就是,伴隨著整個對話的進行,光線一點一點下沉,暗示著王斯也一點一點下沉。”

“一方面,暗示王斯的心境變化;另一方面,暗示王斯的現實處境。”

“但整個過程需要隱秘一點,我希望觀眾甚至察覺不到變化,卻隱隱約約能夠沉浸在光線製造的效果裡,一種心理暗示就足夠。”

“你可以做到嗎?”

燈光,在電影裡總是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且,自然光和人工光的區別又能夠製造出不同的效果。

一小部分導演,崇尚自然光,因為他們認為電影需要儘可能貼近現實,如果燈光太過搶眼,則會讓電影失真。

一小部分導演,靈活運用人工光,他們相信大熒幕的力量,運用人工光來拱托氣氛,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陸潛,介於二者之間,他既不希望電影太過失真,燈光喧賓奪主地搶走觀眾注意力;又希望能夠透過光線、構圖、音響等等效果植入心理暗示,就好像“盜夢空間”一樣,悄無聲息地在腦海深處種下一枚種子,然後等待種子生根發芽,留下嫋嫋餘韻。

這也是陸潛喜歡和蘇子一合作的原因之一:

蘇子一總是敢於迎接一切挑戰,“突襲”這部作品無疑是展現蘇子一實力的最佳平臺。

但藝術創作也需要勇敢地打破框架,所以陸潛也期待著他和尹書堂碰撞出來的火花。

尹書堂沒有立刻點頭也沒有立刻反對,而是細細咀嚼思考了片刻。

“導演,你的意思是,整個畫面的四周是黑暗陰影,然後色彩自然地過渡到中間,呈現出清澈的藍色,就好像陽光灑落在湖面上,我們在湖底拍攝紀錄片捕捉到的畫面。”

“但區別就在於,我們需要光線的穿透性強烈一些,一點一點往下滲透。”

尹書堂的畫面就更加清晰了,陸潛興奮地點點頭表示肯定,但尹書堂話鋒一轉。

“可是這樣的話,情緒是相反的。”

“我的意思是,王斯是緩緩下沉的過程,所以王斯周圍的光線應該是越來越暗,就好像跌入深淵一般,而不是周圍光線越來越明亮。”

“所以,光線不應該是往下滲透,而應該是往上抽離,以至於包裹在王斯周圍的藍色漸漸變得越來越濃郁,這也是你選擇藍色時刻拍攝這段戲份的原因,對吧?”

藍色時刻,最特別的地方就在於,藍色是越來越深、越來越暗的,在即將破曉前,世界會短暫地重新進入黑暗,然後太陽躍出地平線,撕破黑夜,短短時間之內就能夠點亮整個世界。

對於光線,尹書堂才是專家,立刻切入要點。

陸潛眼睛一亮,點點頭表示肯定。

“所以,一開始應該是光線抽離,黑暗沉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