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 順利殺青(第2/2頁)
章節報錯
儘管陸潛提出一個又一個近乎無理的要求,儘管劇組每天都在迎接挑戰,儘管每一場戲都可能面臨重重困難,但拍攝依舊有條不紊地持續推進,如同一臺繁瑣卻精密的儀器一般,一旦運轉起來就能夠全速前進。
因為一切畫面全部都在陸潛的腦海裡。
盛夏的絢爛與繁華逐漸消散在陣陣秋風之中,蔚藍的蒼穹、蓬鬆的白雲、連綿的山巒似乎也變得越來越遙遠,知了的蟬鳴聲安靜下來之後就能夠捕捉到燥熱與喧囂緩緩沉澱下來的蕭蕭,連帶著心情也跟著放鬆下來。
從八月到九月,當“突襲”劇組宣告正式殺青離開盆塘的時候,地平線遠端的翠綠似乎隱隱約約染上了些許鮮紅,前前後後整整五週的繁忙工作終於落下帷幕。
置身其中的時候,高強度的工作對體力、精力和腦力全部都是嚴峻考驗,幾乎以為自己可能堅持不下來,時時刻刻都在放棄邊緣掙扎、分分秒秒都在爆發邊緣試探——不對,他們都已經不止一次爆發過了。
但時過境遷,等待所有工作全部結束之後,這才意識到,自己不僅沒有放棄,而且曾經那些瀕臨崩潰的瞬間也都變得微不足道起來,他們都能夠雲淡風輕、自信滿滿地告訴別人,“那些都不過是小事而已”。
人生,有時候就是如此,稍稍堅持一下,再堅持一下,也許就是柳暗花明。
然而,休息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夠享受的幸福。
比如,導演。
任何一部電影,導演的工作都必須貫穿始終,從前期籌備到中期拍攝再到後期製作,導演的靈魂是所有工作環節的核心,比起“解除好友”來說,“突襲”的後期製作更加複雜一些。
首先,音效。
“突襲”的一個最大特點就在於,拳拳到肉的打鬥,自然而然,拳擊、斷骨、流血的聲音是對畫面的一個重要補充。
想象一下,男主角架勢十足地做出一個拳擊動作,狠狠發力地砸在對手身上,結果卻沒有一點聲音,這正常嗎?
也許在現實生活裡是正常的,畢竟拳拳到肉的聲音也沒有那麼明顯,但放在電影裡,卻無法形成聽覺與視覺的互動,畫面感也就是殘缺的。
其實,以恐怖電影為例是最直觀的。
比如說,萬籟俱寂的夜晚之中,耳邊傳來高跟鞋下樓的聲音,“叩叩叩”的聲響在房間裡幽幽迴盪著,哪怕沒有畫面,僅僅依靠聲音也能夠製造出緊張到令人窒息的效果。
以現實生活參考,高跟鞋的聲音應該沒有那麼大聲,放在電影裡,自然就需要後期製作來放大聲音,製造出心理暗示,和燈光、特寫等等一樣,透過這樣的呈現方式來達到導演衝擊觀眾的預期效果。
而不僅僅是恐怖電影而已,所有電影都是如此,出色的音響效果、音效剪輯是從聽覺層面上的一個補充,同時也是一部電影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一名頂級的音效師,簡直就是萬能的。
平時,他們需要前往自然和城市,錄製各式各樣的背景聲音,同樣一條街道,清晨、中午、下午、傍晚、晚上的聲音全部都是不同的,這些細微的偏差對觀眾來說往往很難區別出來,但聲音與畫面、人物結合起來,傳達的資訊真實性卻有著天壤之別。
工作,他們則需要在錄音棚裡,用不同的道具來模擬出各種各樣的聲音,比如說拳拳到肉的聲音,擊打胸膛、擊打手臂、擊打後背的聲音都不同;骨頭是否斷裂、血漿如何噴發的拳擊聲音也都不同。
也正是因為如此,音效在“突襲”這部電影裡扮演特別的角色,與鏡頭、燈光、演員等等形成互補效果,呈現出陸潛所期待的武打效果——
在真實的基礎上凸顯出電影的震撼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