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最佳驚悚電影?不見得。但絕對是年度最值得在大銀幕觀看的電影之一。”

“劇情的薄弱是可以一眼望到底的,這顯然不是一部燒腦作品,但導演用強大的視聽語言將觀眾牢牢摁在座位上,並且帶領我們親身經歷這樣一場恐懼之旅,這就已經值回票價。”

“燈光、音效、構圖的巧妙運用,讓電影散發出一種新潮的迷人的獨特的魅力。”

“視聽效果?到位!發人深省?到位!驚悚嚇人?到位!而且,片長居然還不到九十分鐘?堪稱完美!”

“我不喜歡這個故事,它顯然沒有挖掘出更多東西,雞毛蒜皮的爭吵顯得愚蠢而笨拙,但我喜歡導演帶來的視聽享受,在新穎的電腦桌面敘事手法之外,導演真正做到了讓我們每一位觀眾都參與其中。”

“這是一個好故事嗎?顯然不是。這是一部好電影嗎?顯然是。這二者並不矛盾,所以,還在等什麼呢?”

“如果有人想要在這部電影裡尋找什麼發人深省的大道理,我會勸告他,不要想太多了,純粹享受電影視聽層面帶來的沉浸和衝擊就好了,這才是正確的開啟方式。”

……

姍姍來遲地,在“解除好友”上映整整十天之後,這部無人問津的電影終於進入大眾媒體的視線範圍。

評論,陸陸續續上線。

在當今的電影產業,電影評論也已經發展出一個完整而成熟的體系,從方方面面的不同角度切入電影:

專業媒體的評論,來自一個專業網站“傳媒評論”,全球範圍內各大專業媒體的影評全部都會被收入其中,約莫一百家媒體左右,最終得出的評分被稱為“媒體綜評”,這代表最專業也最權威的評論觀點。

大眾媒體的評論,則來自一個入口網站“美味佳餚”,看似美食網站但其實是評論網站,他們會收集大大小小媒體的評論,哪怕和電影沒有任何關係,但只要願意刊登影評就會被收錄,甚至包括一些個人媒體。

整體來說,收錄的媒體超過四百家。

也正是因為如此,“美味佳餚”的評論大眾化許多,它們包括了兩項資料,一項是“美味度”,來自大眾媒體;一項則是“流行度”,來自普通觀眾。兩項資料都包括百分比和具體分數,反映出電影的大眾指數。

一般來說,媒體綜評,代表專業意見,影響的更多是口碑;美味佳餚的美味度和流行度,代表市場意見,影響的更多是票房。

當然,口碑和市場的關係非常複雜,很難如此簡單地一概而論,但總而言之,分數高總是一件好事。

除此之外,還有一項資深影迷、狂熱電影愛好者的評分,則來自青竹。

雖然青竹並不是官方認可的權威,但得益於廣大網友的專業和客觀,聚集著一大批擁有專業審美品味的影迷,甚至不少演員和導演也都紛紛進駐,漸漸也就成為普羅大眾衡量一部電影口碑的風向標。

某些時候,青竹的影響力,甚至比媒體綜評、美味佳餚的效果還要更加直接,對於普通觀眾來說,他們不會調查電影的媒體綜評、美味佳餚評分如何如何,卻會順手在青竹搜尋看看電影的評分多少。

當然,伴隨而來的後果就是,“超能軍團”那樣的情況,流量小生們的粉絲,瘋狂湧進青竹,進行刷分。

最後,還有一項電影院自己的評分。

這一評分來自八大院線自己組成的聯盟,他們會調查真正在電影院觀看作品的觀眾,散場之後請求評分,當抽樣調查超過一萬份的時候,就會公佈統計分數,這一項被稱為“影院評分”的資料非常具有參考價值:

直觀地展現電影院觀眾的喜好,往往就是票房好壞的直接體現。

不過,影院評分卻不是每部電影都能夠調查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