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潛有些意外。

從成本控制來看,選擇分成才是最佳的辦法,因為這樣的話,他們就不需要再繼續投入資金成本了,坐等票房分紅就可以,如此一來,可以降低風險,票房的壓力可以由穹頂影院分擔一部分。

但紀敘的思路卻不一樣。

票房分成的話,他們只收入三成,著實太少太少,按照常規來看,回收電影的製作成本幾乎是不可能的一件事,畢竟穹頂影院也有自己的排片,不可能一天二十四小時迴圈放映;如果穹頂影院也有連鎖,比如二十間電影院,擴大排片範圍,那麼還值得一試。

買斷的話則不同,雖然每週都需要持續投入租賃影院的費用,但是在此期間,他們首先可以和影院談判排片的時間、場次的數量等等,這就等於掌握電影放映週期的主動權;另外所有票房收入都歸他們自己,多少付出就有多少回報,這才是正確的開啟方式。

然後,紀敘又深入瞭解了買斷的詳細條款。

比如說,每週總共可以放映多少場,週末和週中的場次比例如何,午夜場和白天場的場次比例又如何;如果不是放映“解除好友”的話,穹頂影院正常播放其他電影的時候,能否在片頭貼“解除好友”的預告片?

諸如此類等等。

這也進一步確定了紀敘的想法,最終敲定了買斷的方式,預示著“解除好友”的發行問題終於開啟了局面。

某種程度來說,紀敘的骨子裡是一個賭徒,沒有安全保守地選擇分成,而是經過深思熟慮後選擇放手一搏。

反正已經投入如此多了,不如再更進一步?

畢竟,穹頂影院足足有六百個座位,按照一張電影票六十來算,只要每天的上座率達到一成基準線,就能夠達到收支平衡——

當然,如果包括宣傳費用以及拍攝電影的鉅額成本等等,那就需要更高的上座率才行。

但不管如何,在紀敘看來,穹頂影院的買斷費用,並不算苛刻。

“正好,拍攝週期節省了一週,那些節省的費用可以用來放映,我算了一些,以我們現在的資金儲備,應該可以放映四周左右。”

至於豪賭的結果如何,就看四周的放映效果了。

在這方面,對全域性的掌控、對形勢的分析、對收支的控制等等,陸潛就明顯不如紀敘老道。

在陸潛看來,“解除好友”的製作成本總共還不到五十萬,結果僅僅是買斷院線螢幕就需要再支出十萬以上的費用,相當於製作成本的五分之一還多,怎麼看都不是一個合理的成本控制,難道不應該分成嗎?

不過,陸潛對自己有清晰地認知,他適合導演、紀敘適合製片人,術業有專攻,他們擅長的事情不同,所以,哪怕他不理解,他也沒有提出反對意見,而是交給紀敘判斷決定,事情就這樣拍板了下來。

解決了影院問題,接下來就是發行的另外一個環節:宣傳。

在網路時代,僅僅依靠口碑發酵,就想要吸引大量觀眾,這無疑是非常非常困難的,資訊海洋的更新速度著實太迅速也太龐雜,而且時間消耗可能無比漫長。

如何在短時間內讓電影贏得更多曝光機會,並且吸引更多觀眾,加快口碑的傳播速度,這也是一門學問。

這的確不是紀敘擅長的領域,但對於新聞系出身的陸潛來說,他卻有著自己的想法,也許他可以借鑑某些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