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邊這座山?

曾雲風看了看,蛛兒指向的是旁邊的另外一座山,這兩座山在地圖上向北的方向上且是呈一個倒八字形,旁邊蛛兒那座曾雲風已經指出來的中原人稱為燕然山,而另外一邊上面寫的是不兒罕山,可是曾雲風知道那裡就是狼居胥山。

這個地方就是當年漢朝驃騎將軍霍去病打到的地方,也就是封狼居胥的地方。

看到這地圖的那一刻,曾雲風腦中就浮現了當年跟朱棣順著大興安嶺的草原一路北上打到斡難河畔看日落的情形。

當時狼居胥山就在他們眼前,可是朱棣就是止步於此,再也無法再向前一步,而且在回軍的途中病死,功虧一簣,北伐大業戛然而止,最後也沒能將瓦剌真正的征服。

五徵蒙古實際上是骨頭蛇尾,最後不了了之。

在朱棣以後整個戰爭形勢就變成了戰略相持,宣德皇帝朱瞻基根本無力深入進攻草原,只維持邊境的安寧。

而朱瞻基他的兒子朱祁鎮,只要一提到朱祁鎮,曾雲風就來氣,這個敗家子把大明朝精銳一朝盡喪,差一點就亡了國。

同樣大明朝與草原部落的戰爭形式在此發生了攻守偏轉,從此邊境不寧,一直到明王朝結束,邊患從來沒有斷絕過。

這是曾雲風為什麼如此憂心的原因,蒙古人看似王朝敗落,可是實際上草原仍然有極深的力量。

曾雲風將目光投向草原上被兩座山脈分成三塊比較大的區域,燕然山狼居胥山將漠北分割開來三大區域,而在這三個區域旁邊還有兩座山脈,這兩座山脈是大興安嶺和阿爾泰山。

這四條山脈中間夾著三個大草原和盆地組成了現如今的漠北。

而這漠北就是草原人休養生息的地方,而這漠北之地和中原之間夾著兩塊大漠戈壁,正好就阻撓了中原王朝進攻的路線,這兩塊大漠就在河套之地的正北和西北處。

當年朱棣五徵蒙古走的都是出燕山之後大興安嶺腳下的草場。

大興安嶺西麓有著豐富的水草形成了兩個大的草場,由南向北分別就是現在的XLGL草原和HLBE大草原。

而之所以不能從整個地圖的中間那塊大漠戈壁出征,就是因為戈壁只方便那些草原部落出征,並不方便像中原農耕民族這樣有大量步軍的大軍出征。

這塊大漠那裡不僅有風沙,同樣水資源匱乏,如果不是當地人做嚮導很難找到水源,萬一出現水源問題就有可能全軍覆沒。

所以這兩個大漠地形直接就導致了漠北和漠南之間有一塊天然的屏障,可是這道屏障對於草原部族來說並不是巨大的阻礙,可是對於農耕民族來說,這兩塊巨大的大漠卻是巨大的阻礙。

所以即使是當年朱棣打到斡難河畔,已經打到忽蘭忽失溫的旁邊,可是依然無法將瓦剌聯軍趕盡殺絕,瓦剌甚至最後起死回生,其原因便是補給線太長,曾雲風當年還獻上就食於敵的殘忍策略。

曾雲風又將目光投向最後一塊地方,那塊地方就是阿爾泰山和燕然山中間的那塊大湖盆地,那塊大湖盆地就是瓦剌部最後的休養生息之地,而那塊八大湖盆地之間三面都是山脈,唯獨有一個方向是出口,這個出口卻正好朝著大漠,這個大湖盆地完完全全是一塊天然的休養生息舔舐傷口的好地方。

當年在漢朝時,大湖盆地這裡是匈奴單于分封給右賢王的地方。

而想要打下這裡的大湖盆地,則必須要打下準格爾盆地,否則想要從中原攻擊漠北,光是戰略補給線就能拖死曾雲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