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變怎麼來的,與其是說是這位英宗皇帝朱祁鎮親上戰場導致被俘所以一次性葬送了大明王朝的最後一點武將的元氣,倒不如說這十幾年,整個大明王朝文化鼎盛,但是武風衰弱。

依照大明王朝的國力不可能因為一場戰爭就完全倒的幾乎爬不起來。

皇帝帶幾十萬軍隊居然沒有一個人敢去阻止,皇帝從小長到這麼大,居然一點的軍隊常識和戰爭常識都沒有。

他從小的教育是誰給他灌輸的,他可是一位帝王,帝王的手裡本來就是要一手拿著書,一手拿著劍,他手裡的劍被誰奪走了,很明顯是滿朝的文臣,一味的強調仁治道德。

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英宗復辟之後上來就殺了于謙,他不知道于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重臣嗎,英宗從小都被教育的變成了乖寶寶,你再看看後面的大明皇帝是被怎麼教育的。

英宗復辟之後,你看他是怎麼教兒子的,成化皇帝又是怎麼做的,所以說一個皇帝的家庭教育,一手刀劍,一手詩書,是一樣都不能缺,缺一樣都是災難。

再看看後面被稱為歷史上有名的仁君的人朱佑樘,看看他的兒子又是個什麼狀況,所以這些帝王就不應該被這些臣子擺弄。

這些帝王一旦被這些臣子擺弄,結果都可想而知。

後面的新的皇帝嘉靖,看看他是不是聽他們這些大臣的,從大禮議開始,嘉靖皇帝就一直和他和這些大臣在鬥,甚至幾十年不上朝。

那嘉靖朝也沒有崩潰,照樣平倭寇,再看看萬曆皇帝,他最後連張居正都不放過,但是萬曆皇帝前期什麼都聽大臣的額,後期他做了些什麼,萬曆皇帝其實從根本上來說並不是一個完整的皇帝,前期都是張居正代替他執行皇帝的權力。

所以,一旦張居正離世之後,萬曆皇帝就像脫韁的野馬一樣,開始肆無忌憚,這些文臣沒有為國家培養一個好皇帝和一個好的皇嗣,最後萬曆皇帝死後剩下的幾位皇帝幾乎都是一場中原的災難。

等到最後一位皇帝上臺的時候,早已大廈將傾,無人能為他往狂瀾於既倒,後來這些文臣將整個大明帝國已經完完全全的掏空了。

權力這個東西會讓人沉迷,不管是對於帝王,還是對於文臣或者武將。

文臣一旦沉迷於權力,他就會想盡辦法的削弱帝王的力量和武將的力量。

大明朝,以文制武是在後期才發生的,是文臣在得到了這些權利之後,發現了權利的美妙,他們發現即使是皇帝被俘虜了,他們也可以重新立一個新皇帝。

他們凌駕於所有的武臣之上,導致所有武將戰鬥力低下,軍隊廢弛,和異族人打仗,只能靠守城。

他們把整個國家的武將養廢了一大半,整個國家的衛所都敗壞不堪。

能把這個責任推給誰,皇帝嗎,可這個時候就是文臣在領導整個國家呀,推給給皇帝嗎?推給這些武將嗎?

武將也是要吃飯的,他沒有錢只能夠喝這些底下軍兵的血,武將甚至還要給文臣上供。

不管在什麼朝代,什麼時期,外行指導內行都是很可怕的事情。

薩爾滸一戰,一下子將整個努爾幹都司全部捐了出去,永樂皇帝,洪武皇帝,他們打下來的大大的一塊疆土,直至庫頁島被他們全部葬送掉。

直到現在,還有很多人認為,這一片最富饒的土地外興安嶺一直到庫頁島的土地,是後金自己打下來的,那隻不過是大清朝接收了明國不肖子的遺產罷了。

依靠著這份遺產後金就將整個蒙古全部滅掉,吞掉了元朝殘餘勢力,然後順勢南下,又吞掉了整個中原地區。

這個時候已經吃得腸滿肚圓的這些明朝後期的大臣,他們又幹了什麼呢,他們將整個國家賣掉,跪舔著把疆域獻給他們的新主子闖王,可是闖王也是個扶不起來的,他們壓錯了籌碼。

這些人大多都是什麼人,世世代代做官的人,大明養士200年就養出了個這麼個玩意兒。

所以現在在永樂朝鼓吹要休養生息的大臣,不能說他不對,但是在大方向上,目前肯定是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