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皇帝值得稱道的是三件事情,下西洋,永樂大典和收復安南為交趾,唯獨沒有蒙古,永樂皇帝沒有徵服蒙古反倒死在徵蒙古的歸途中。

據說朱棣號稱多次遠征蒙古,曾雲風卻知道,這一次十萬人徵蒙古全軍覆沒,永樂皇帝朱棣實在是拉不下臉,又徵集了50萬人在去征討阿魯臺。

但是打了阿魯臺之後阿魯臺的土地,並沒有完全臣服於明朝,只是象徵性的討了個封,那個地方還是歸阿魯臺管。

所以可以說是永樂皇帝勞師遠征,最後什麼都沒得到。

耗費如此國力,最後什麼沒得到,攻打草原,圖什麼,就是讓別人跪下來嗎,跪下來又不讓別人唱征服,他們又重新站起來,這不是吃飽了撐嗎?

明朝一次一次的將蒙古人打得到處逃竄,最遠的時候甚至快到了貝加爾湖,明初帝國初定的時候,版圖就已經很大了,後來朱棣將疆域延伸至現在的所有遼東,黑龍江包括現在的遠東地區,包括庫頁島,都是明朝的疆土。

但是這些地方,由於通訊手段的缺乏,以及這些地方的苦寒,很多漢人都不適應這裡,所以很少有人遷徙到這裡,這裡地廣人稀很快又被少數民族的遊牧民族重新佔領。

在沒有找到適宜的辦法統治著這裡之前,明王朝想要將這裡真正的歸納於自己的麾下是很困難的,所以即使明朝一次又一次地攻打蒙古,取得一次又一次的勝利,但最後的結果都是這片土地始終很難屬於他。

一個十分重要的統治遊牧民族的政策必須要制定出來,才能夠真正的統治這些地方和人民,那麼向這裡發動戰爭才有用。

這幾次永樂皇帝朱棣遠征蒙古,看似是幾場大勝,但實際上卻空耗了國力,是一場互相消耗的戰鬥,沒有取得什麼實質性的成果,關外還是遊牧民族說了算。

征伐蒙古僅僅是將林中百姓的地域,向西推廣了一部分,一直到了呼倫貝爾,可在這邊土地上大明朝幾乎得不到什麼產出,這種付出和收穫不成正比的戰爭,其實沒有什麼作用。

其他遊牧民族都不一樣,他們戰爭都會掠奪其他部落的人口牛羊以及草場,為自己的部落繁衍壯大提供有利條件。

大明朝在這裡打了勝仗只能撤走,然後回到家裡,自己繼續種地,舔食傷口,以待來日大戰,明國在這片土地上卻得不到營養。

沒有找到這邊土地上真正的價值,很難統治這個土地上的居民,因為他們逐水草而居,明朝根本控制不住這裡的黃金家族孛兒只斤氏後裔的這一些遊牧民族。

這才是大明朝始終跟草原部落打仗,但始終得不到益處的原因。

最後明神宗時期打了一次敗仗,一下子就讓整個北方瀕臨崩潰,這還不能體現出問題嗎。

洪武,永樂,宣德,這三個朝代都已經告訴了大明國的人,他們是可以打得贏蒙古的,打得贏草原部落,但是結果是什麼,只有一次這些異族人打贏了中原人,就差點讓整個大明朝爬不起來。

永樂皇帝看著這些亂七八糟的奏章之後,終於明白了自己兒子太子朱高熾的辛苦,看著這一年多堆積如山的奏摺,把自己的兒子朱高熾叫道,宮殿中和她徹底的談了一次心。

此時的永樂皇帝準備將自己的皇位開始一步一步的交給這位太子,但是太子朱高熾已經被他的老爹嚇壞了。

永樂皇帝也氣壞了,本來對他抱以巨大期望,但是太子他突然一下子往後退一步,永樂皇帝沒了臺階。

求推薦收藏打賞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