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父皇攤丁入畝開始到現在過去了差不多十年時間左右,過去十年因為進行了一定的生產資料再分配,讓底層人民好過很多,導致嬰兒潮產生。

“再加上之前遺留的嬰幼兒,目前剛出生的嬰兒到十三歲以下的人口數量總共在七千八百萬人左右。

“因為父皇統治的前半程社稷不穩,動亂清除掉了很多中老年人口,所以剩下的那數量在一億五千萬人的成年人,也多是在四十歲以下。

“五十歲以上的老人數量不足總人口的百分之五,整個社會的人口結構之中老齡化程度很低。

“這種情況下,成年人群體保持著足夠的生育能力,再加上此刻比較寬鬆處於上升狀態的社會環境,人口還將持續性的上漲,畢竟在農耕社會里一個人口就是一個生產力,沒有不生的道理。

“綜上考慮,未來幾年間嬰孩數量恐怕會增加到一億以上,樂觀估計可能會達到一億兩千萬學齡人口。

“若是將這些人全都進行基礎教育,官府組織管一頓飯的情況下,想必人們會很樂意將學齡兒童送入學校入學。”

計算完了可能的受教育人口,林知白接著開始計算消耗:“目前適合進學的學齡兒童大概在五千萬人左右,若我此刻舉辦義務教育的話,每天管一頓飯。

“按照普通吃飽的標準,三文錢一頓飯的配額應該是夠了,那麼五千萬人義務教育每天的消耗是十五萬兩銀子,一年是5475萬兩。

“書本費這些本著夠用的原則能省就省,按照一個班三十人一套書一個老師的配置,平時練字可以用沙盤,而且教材可以迴圈使用,至多準備兩百萬套就夠第一年使用了。

“若是自己興建作坊印刷,就算加上運輸費用,再加上後續增加的入學人口,那最後想把這些書籍全都製造分發下去,每年也不會超過五百萬兩銀子,就按照五百萬算好了。

“然後是教師的工資,想要教導這麼多的學生,起碼得準備一百萬的教師隊伍,每人每月二兩俸祿計算,一年也要兩千四百萬兩。

“最後則是學校的場地桌椅這些東西,可以找各地計程車紳捐獻,為教育做出貢獻眾人想來很樂意。

“就算需要一定的初期投入向天下人表明官府推動義務教育的決心,到最後各地計程車紳捐獻匯總回來以後,這些耗費的錢財也是能夠抹平的。”

所以,最後總結起來,若是自己想要推動基礎教育的普及的話,每年大概需要往這上面投入大概8400萬兩銀子,而且還無法辦的太好。

按照三年的義務教育計算,要將一代人的適齡學童全都掃盲,恐怕將會花費不遜於疏通南北運河的成本。

“總歸是封建時代的社會生產力太低了,導致社會財富也拮据,搞個基礎教育普及都讓人束手束腳的,即便我手裡看起來很有錢也只能弄個丐版的。”

林知白心中嘆息。

若是按照前世的那種標準去弄基礎教育,就算把他手裡的錢加上國庫收入全部填進去都不夠,這就是生產力的限制了。

但最後,他還是決定將這個決策貫徹下去。

讀書可以明智。

若是全民掃盲以後,就算是回去種地也應該比現在種的更加優秀,他們會在生產過程之中發現總結尋找到更多的農業技術,一點一滴的提高糧食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