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俄國航天局差不多要進行載人登月了!”秦元清將目光停留在俄國航天局。

原本俄國航天局繼承了蘇聯的航天實力和底蘊,本身實力就相當的強,而透過與印度空間研究組織的合作,獲得了充足的經費,相當於解開了頭上的緊箍咒,秦元清絲毫不懷疑,俄國航天局會沒實力進行載人登月。

相反,秦元清甚至覺得,俄國載人登月成功的機率甚至比NASA還要高。

畢竟俄國航天局擁有著一大批優秀的航天工程師,有著一批相當優秀的數學家,雖然這些數學家不像美利堅的數學家那麼出名,但是實力卻相當的強悍,俄國數學界的力量絕對不弱於美利堅數學界。

“看來同樣是2030年舉行載人登月,俄國航天局是玩真格的,歐洲航天局應該是屬於吹牛逼的。”秦元清暗自嘀咕著。

到了這個時候,俄國航天局基本上正式宣告了自己雄心勃勃的航天計劃,明年載人航天,後年載人登月。

而歐洲航天局,到現在依舊連一款中型運載火箭都沒有,更不要說是重型運載火箭了,至於超重型運載火箭,除非歐洲航天局能夠整個全歐洲的技術力量,投入重資,不然的話絕對不可能搞出來超重型運載火箭。

而沒有合格的運載火箭,根本就別想什麼載人登月,因為你連發射工具都沒有。

不過這種事,屬於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想要阻止也阻止不了,相反更多的力量集中在航天方面,也可以促進航天發展不是。

看看現在,歐洲、俄國、美利堅等多方面出擊,既要搞可控核聚變,又要搞人工智慧、量子計算機、新能源,還要搞載人登月、載人登火星,結果就是除了人工智慧、量子計算機有所突破之外,可控核聚變依舊也華夏獨門絕技,沒有一個在可控核聚變上面取得突破。

可惜人工智慧、量子計算機,不管是效能上面,還是價效比方面,華夏都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

這個訊息足足佔據了好幾天的新聞熱度,各方媒體粉墨登場,不斷進行分析,賺足了眼球和流量。

可是沒幾天,所有人的目光都被華夏的‘嫦娥2號’飛船給吸引了,因為‘嫦娥2號’飛船結束了在月球的任務,開始踏上了返程。

秦元清也將注意力放在了‘嫦娥2號’飛船上面,這一次‘嫦娥2號’飛船進入地球軌道後,會繞地球軌道三圈後,不斷進行變軌降速,隨後開始進入大氣層。

這一次“嫦娥2號”飛船返回地球,將帶回大量的氦3,氦3的數量將超過第一次載人登月和三次月球探測器帶回地球的氦3總和還要多一倍。

有足夠的氦3,空天飛機的試飛才有足夠的燃料,而不需要擔心燃料不夠而無法放開手進行各項試飛工作。

而且氦3也不用擔心用不了,完全可以提供給聚變核電站使用,可以說擔心的是氦3不夠多,而不是擔心氦3用不了。

終於,“嫦娥2號”飛船開始進入大氣層,速度越來越快,穿過大氣層後,飛船開始進行降速,不斷地降速,最重緩緩的降落在蒙古大草原之上。

早已等候多時的直升飛機,開始起飛,向著降落點而去,戰鬥機第一時間上空,將那片區域納入警戒區域,任何未經允許的飛行器都會被毫無情面擊落。

此時,地面指揮中心,秦元清忍不住鼓掌起來,因為這一次降落是,服務艙、登月艙被留在了太空,將與“天宮號”空間站組成規模更大的空間站,從而讓“天宮號”空間站可以同時容納10個航天員長期駐紮。

六位航天員全部在指揮艙,如果沒有第一時間將航天員護送出指揮艙,氧氣將會出現不足。

這次指揮艙返回地球表面,相比第一次,一個非常大的進步,就是透過不斷降速,指揮艙降落時是非常輕緩的,讓航天員更加舒適。

大螢幕上,只見在接送隊伍抵達,完成警戒工作後,地面指揮中心下達可以出艙的指令。然後就看到,指揮艙的艙門動了,第一個從指揮艙中出來的是,“嫦娥2號”飛船指揮長劉洋,她帶著燦爛的笑容向著大家揮手致敬。第二個出來的是,在月球度過自己難忘的生日的王亞萍。

等到六位航天員出艙後,在熱烈的掌聲中,工作人員給六位凱旋歸來的英雄們獻上了鮮花,這些勇士他們值得任何的掌聲和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