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一章摘下數論明珠(求訂閱)(第1/2頁)
章節報錯
萬有引力的發展,是一個充滿故事性的物理發展!
也許普通人的印象中,是牛頓有一天在樹底下看書,然後被一顆熟透的蘋果掉下來砸到頭,牛頓恍然大悟,腦袋一拍,就提出了重力,然後搞出了萬有引力定律。
實際上並不是如此!
事實上,在1609年,開普勒出版《新天文學》,提出關於行星運動的理論,包含為後世所知的‘開普勒三定律’中的前兩條。1610年,伽利略出版《星際使者》,指出木星周圍的一系列衛星繞著太陽執行,而月球表面有山川和峽谷,銀河是由成千上億顆恆星組成。1613年,伽利略觀測到太陽表面的太陽黑子。1619年,開普勒出版《宇宙諧和論》,提出‘開普勒三定律’中的最後一條定律。
正是‘開普勒’三定律和伽利略的天體運動理論,對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提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為萬有引力定律提供了資料支援。
也就是說,‘開普勒三定律’和伽利略的天體運動理論,真正推動萬有引力定律的產生。
包括宇宙學說,當時物理學家關於宇宙,是靜止的,或者是很簡單的平面,是牛頓提出了地球等行星繞著太陽運動,是呈現螺旋式的,整個宇宙的運動都是動態的。
直到如今,關於引力的本質,哪怕經過了四百年的發展,物理學家關於它本質的研究都是停留在表面的,所瞭解到的只是九牛一毛。
從物理的發展,就可以看出,物理的發展是動態的,並非是靜態的,不是一層不變的。
物理的研究,也需要抱著懷疑的態度去做學問,就如華夏的先人們提出的,‘盡信書不如無書’,一個完全相信現有物理理論體系的物理學家,一定不是很好的物理學家,也註定是做不出什麼大的成果。
當年楊老為何能夠讓諾貝爾物理學獎評委會打破常規,頒發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給他,就是因為他的‘宇稱不守恆’理論。在當時,物理學的中心資訊之一是,宇稱守恆基本粒子和它們的映象表現是完全相同的!
他的研究成果,推翻了這一個物理學的中心資訊之一,一舉奠定了自己的地位。
秦元清在之前研究弦理論,提出海螺物理模型,就推翻了暗物質存在的理論,將暗物質這個被捧為物理學前沿陣地、將給物理學帶來顛覆性,給打入了十八層地獄。
這些年,歐洲的暗物質理論學者並不甘心,他們試圖證明暗物質的存在,可惜直到現在,他們一直拿不出暗物質存在的確切證據。
在以往,他們可以將研究宇宙時碰到的難以解釋的都歸納為暗物質,更是有霍金這麼位物理大佬坐鎮,反正穩穩的。
但是自從秦元清提出海螺物理模型以後,他們想要證明自己的學說正確,就必須拿出暗物質真實存在的切確證據,不然的話根本無法扭轉物理學的共識。
至於霍金,在秦元清面前並不好使,兩者的地位,可謂是螢火之光與日月之輝之間的差距。
整個世界,唯一認為秦元清與霍金一樣偉大的,只有不列顛的那幫約翰牛!
秦元清從不真正地去相信現有的物理學理論,包括他自己所提出的物理理論,因為哪怕是他,都無法確保自己提出的理論就是百分百永遠正確。
也許現在是正確的,可是一百年以後、二百年以後,也許它就不再適用了。
比如他基於‘霍奇猜想’提出的新穎學科中,都是涉及到空間的,而基於這些新穎學科的理論,又在物理理論中提出了‘暗宇宙’這個概念,從而使得物體的速度達到了光速。
在秦元清的這個‘暗宇宙’概念中,暗宇宙是沒有生命的,也沒有任何天體,哪怕是同一個位置的物體在移動它也不會相撞,它只是特殊的時空構成的。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理解,‘暗宇宙’就是特殊的時空,它的時間流速與明宇宙不一樣,正是因為時間流速更快,所以使得物體的速度也更大。
結束了這一堂課,秦元清就離開了教室。
這些學生距離出師,都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那些很年輕的學生,都是該專業的本科學生,稍微大一點的學生則是研究生、博士生,至於那些中年學者,則是水木大學的研究員、教授,他們對於新穎學科感興趣,拋下了自己原先的研究,轉入新的研究領域。
回到自己的辦公室,秦元清略微沉思一下,提筆在草稿紙上寫下了一行行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