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毫無疑問的!

畢竟在未證明之前,這些都是設想的一種作用力場,都是假設的,而不是確實如此。

對於物理和數學,只要未真正證明的,那都是需要打一個問號的!

所以說,一旦證明了楊·米爾斯理論,那對於數學史和物理學史而言,都是一次里程碑性質的成果。

甚至很多科學家都認為,如果楊·米爾斯理論的提出和解決都是一個人作出來的,那他的成就和愛因斯坦一樣大了,甚至可以說是超過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就是因為愛因斯坦曾經以一人之力建立了相對論。

而其他的物理理論,如量子力學,特別是後來的量子場論,都是由很多人,有時是經過幾代人很多年的持續努力才建立起來的。

至於另一方面,哥德巴赫猜想雖然沒有進入世界七大數學難題,但是並不代表它難度不夠,它同樣是近代三大數學難題之一,難度位於第二梯次。

即便前人的工作已經將成果推進到了“2”,只差最後一步,這是最後的臨門一腳,但想要為這棟大廈蓋上最後一片封頂的磚瓦,也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做到的。從1966年陳景閏證明了“1+2”,至今已經快50年了,卻依舊每人能夠踏出這一步,徹底建成這一棟大廈!

秦元清沒有貿然地去嘗試解決楊·米爾斯理論問題,而是先解決哥德巴赫猜想,畢竟相比起楊·米爾斯理論這種是既是物理問題又是數學問題,哥德巴赫猜想是純粹的數學問題,就要顯得容易一些。

這個猜想,是所有數學猜想中在華夏知名度最高的,因為陳景閏證明了“1+2”,是目前這個猜想中所有研究最出色的成果。很多人都知道,這個猜想來源於哥德巴赫1742年給尤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以下猜想:任意大於2的偶數都可寫成兩個質數之和。

雖然是哥德巴赫提出的,但是哥德巴赫自己也無法證明,所以寫信請教尤拉幫忙證明,畢竟尤拉是大數學家,在數學的成就讓人佩服,他的別名叫作‘分析的化身’,他13歲時入讀巴塞爾大學,15歲大學畢業,16歲獲碩士學位,一生之中平均每年寫出八百多頁的論文,還寫了大量的力學、分析學、幾何學等課本,《無窮小分析引論》、《微分學原理》、《積分學原理》等都成為數學中的經典著作。尤拉是當時最有可能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如果連尤拉也沒辦法證明,那麼當時也就沒有人能夠證明了!

結果卻是尤拉到死,也無法證明哥德巴赫猜想!

而從提出到現在,哥德巴赫猜想已經困擾數學界將近三百年時間了!

立下自己的研究課題,秦元清便開始著手準備,目標先放在哥德巴赫猜想,解決哥德巴赫猜想,再解決楊·米爾斯理論。

果然啊,人都是欺軟怕硬,都是撿軟柿子捏!

於是這段時間,秦元清生活變得很規律,9點準時上班,中午12點準時下班,3點準時上班,6點準時下班。在學校,全部投入研究之中,回家則是當一個好丈夫,儘量不處理工作的事,陪陪妻子逛逛公園、逛逛街、看看電影、聽聽音樂。

11月17日,發生了一件轟動整個華夏的大事,《百家講壇》主講人於玬竟然在燕大參加活動的時候,剛上臺,臺下嗆聲四起“下去吧”“你沒資格代表我們”被學生轟到了後臺。

要知道從2006年登上《百家講壇》後,於玬就紅了,身受觀眾們的喜愛,可以說《百家講壇》最火的就是講三國的易中天和講論語的於玬了。

結果就是這麼一位“國學大師”,擁躉眾多的學者,竟然在公眾場合被學生轟下臺。

這簡直成了一件轟動全國的大事,無數媒體紛紛報道,而各種分析也不斷出來,一個個頓時成了上帝,分析得頭頭是道,什麼一開始就知道於玬沒有好下場,什麼耍大牌。。。。。。反正很多惡評出現,反而這個就是一個惡毒女人,活該下地獄。

而就是這一天,秦元清稍微揉了揉眼睛,露出微笑,看著桌子上最後一張紙。

這一段時間注意力轉移到哥德巴赫猜想上,結果沒有將哥德巴赫猜想攻克下來,反而順手把波利尼亞克猜想順手解決了。

波利尼亞克猜想實際上是孿生素數猜想的推廣形式:對所有自然數K,存在無窮多個素數對(p,p+2k)。當K=1時,波利尼亞克猜想與孿生素數猜想等同。

只要證明了波利尼亞克猜想,那麼孿生素數猜想自然是不證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