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貨後款,賺到錢了再來結算,這樣就沒有什麼經濟壓力了。

大多數時候,生意都是這樣做的。

至於天元口罩廠提出來的簽訂三個月十億口罩供貨合同的要求,他們倒是沒有意見,這讓米勒很詫異:

“三個月後,疫情都要消失了,我們還要那麼多口罩做什麼?”

總部那邊的人嘆息:“你不知道現在這邊疫情有多可怕,三個月後,疫情不可能消失,只會更加嚴重。”

米勒看過新聞,但是,新聞這種東西在傳播的過程中本來就會失真,透過新聞來了解這個世界,多少還是有一些不夠。

而且疫情是一天比一天厲害,一天前令人感覺震撼的資料,第二天又會被更震撼的資料給重新整理。

疫情在那邊的爆發比所有人預判的都要嚴重。

可以說是一天一個預判。

雖然在華夏國內有些人對他們相當的樂觀,可是在他們那邊有很多人已經很悲觀了。

米勒聽到總部的人那麼說,才意識到情況應該很糟糕了。

他沒有問為什麼集團覺得疫情控制不住卻不去投資口罩廠,因為他知道,口罩這種東西,華夏人生產能夠賺到錢,他們生產只會賠錢。

哪怕是在一些發展中國建立起生產線來生產這個也會賠錢。

沒有配套的產業鏈,弄這個的成本太大了,遠不如直接從華夏進口。

和總部那邊探討了一個多小時,總部給他的命令就是可以接受對方的報價,以最快的速度弄到口罩,直接從鵬城空運過去。

當然,能夠弄到更優惠的價格,總部也會給予他相應的獎勵。

——需要一件物事的時候,那是講不了價格的。

當初華夏疫情爆發,急需口罩,那些海外華人華僑、留學生以及企業家把所有能購買到的口罩以及相應的醫療物資都買下來寄回去,把那些物資的價格買得爆漲幾倍到十幾倍。

那個時候,也沒有人去管價格。

現在那邊的情況差不多。

要說有差別的就是,那個時候華夏全球掃貨式購買,也買不齊那些東西。

而現在,華夏這邊產能爆發,他們只要想買,就可以購買到足夠的物資。

這也是華夏對全球抗疫所做出的巨大的貢獻。

第二天,米勒又來到了天元口罩廠,經過又一次的討價還價,終於簽訂了一份三個月供應十億個口罩的大單。

天元口罩廠的口罩透過了他們那邊的標準,運過去就可以上市銷售,所以優先考慮的就是天元口罩廠的口罩。

單個口罩的價格象徵性的降低了兩分,但是比天元口罩廠現在的銷售價格還要高,接近於現在的市面零售價格。

對於這樣的價格,柳青還是挺滿意的。

因為現在國內市場零售價格也在降低,隔幾天一個價,隔幾天一個價。

而他們簽訂的是保價合同,三個月內供應的十億個口罩都是這個價格。

為了加大對方的違約成本,柳青還提出了一個要求,那就是先打一個億到天元口罩廠賬戶作為訂金,這筆訂金抵消最後一筆貨款。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