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拜師禮,過程比較繁複,由此也可見古人對拜師的重視和尊重。從現在來看,拜師禮大致分為這五個步驟——

據《禮記》記載:“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古人認為:“先正衣冠,後明事理。”因此,讓學生注重自己的儀容整潔,是首先要上的第一課。

入學時,學生要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幫學生整理好衣冠。然後,“衣冠整齊”地排著隊到學堂前集合。恭立片刻後,才能在先生的帶領下進入學堂。

第二步,學生會在先生的帶領之下,進行盥洗禮,學生要按先生的要求,將手放到水盆中洗淨。

洗法是正反各洗一次,然後擦乾。洗手的寓意,在於淨手淨心,去雜存精,希望能在日後的學習中專心致志、心無旁騖,這也是表示對拜師的誠意和尊重。

據《學記》記載:“大學始教,皮弁祭菜”。

學生舉行拜師禮之前,要先跪拜至聖先師孔子先生,雙膝跪地,九叩首。其次是拜先生,雙膝跪地,三叩首,獻上投師帖子。

這是對於先師和先生的敬重,表示對本行業敬重,表示從業的虔誠,同時也是祈求祖師爺“保佑”,使自己學業有成。

在行完叩首禮之後,古代的拜師禮之中,學生還需要贈禮,以表心意。

束脩在春秋以前就存在了,孔夫子就曾曰“自行束脩以上者,吾未嘗無誨焉”。意思為弟子拿著肉作為見面禮來拜見師父,自己也一定會傳授知識的,後來就逐漸演變為“六禮束脩”,即行拜師禮時弟子贈與師父的六種禮物。

六禮束脩分別是——

芹菜(寓意為勤奮好學,業精於勤

蓮子(蓮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

紅豆(寓意紅運高照

紅棗(寓意早早高中

桂圓(寓意功德圓滿

乾瘦肉條(以表達弟子心意

而學費則沒有定額,只要禮數盡到,根據家庭條件適當奉送即可,稱為“贄見禮”。若家中實在窮沒錢交,也可以以物代替。據《學記》記載,古代寒門學子,入學若出不起銀兩,可用“茶”和“炭”代替。

老師在收下束脩後,並回贈《論語》、蔥(聰慧、芹菜(勤奮等禮物。同時帶領學子齊頌《大學首章》,象徵擔下“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

除了向先生敬獻禮物之外,學生們還要選擇吉時,向先生跪拜獻茶,以表自己的敬畏之心。

先生則會對學生進行訓話,訓話內容為宣佈門規及賜名,教育徒弟尊祖守規,告誡道德規範,並表達自身對學生的美好希冀等。這一系列的步驟做完,學生們才算真正的完成拜師禮。

作為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拜師禮”,它在現代社會中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不管入哪一行業,師父都是把我們領進門的恩人,只有充滿尊重與敬意才能真切的從師父的言行舉止中感受到高尚的品格,學會為人處世的方法。

“何必大費周章,還是一切從簡吧,只要你認我這個師父就可以了,在乎其他人做什麼!”衛無忌心裡真的很感動,蕭易的這番話表達了蕭易的赤誠之心,在他看來,有這樣一顆誠心就足夠了,至於其他,他並不在意。

“師父,若是天下太平,河清海晏,師父若這樣說,弟子實在不敢違逆師父的意思,但是,現在我們基業初創,必須名正言順,才能發號施令,只有讓所有人都知道您是我的師父,他們才會尊重你的存在。師父應該能夠明白我的心意。”

衛無忌聞言,沉吟片刻後說道:“你有心了,既然如此,那就按照你的意思辦吧。”

接著,衛無忌又說道:“還有幾件事情,要和你說一下,走,咱們就在這溪流邊上,邊走邊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