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每每到了關鍵階段,孫可望常會做出不利於時局的舉動出來。

孫可望本來制定了一個宏大計劃,希望與福建的鄭家等取得聯絡。但劉文秀作為先鋒失利,且損兵折將,導致計劃功敗垂成。可如此敗局是劉文秀的責任嗎?顯然不全是,根源在於李定國和劉文秀對孫可望是否還能真誠共事發生嚴重猜疑。

劉文秀把自保和保護李定國視為行動主要任務。孫可望覺得李定國影響劉文秀不聽指揮,偷偷搞小動作接走朱由榔,於是產生激化,孫秦王自然認為李晉王要自立門戶,所以要趕快趁機吞掉他。

出於維護大西軍的大義,劉文秀領一支人馬回去幫李定國阻止孫可望,劉文秀更寫血書交給孫可望進行勸諫,足見劉文秀所為情非得已,義氣深重。可事以願違,孫可望已經拿不下臉再與他們站在一起,選擇出走投靠清軍。

古人儘管有結盟的概念,但從沐天波、楊畏知包括朱由榔等人,沒有什麼結盟大西軍的意思,完全是迫於形勢忍氣吞聲。可心理還是朝廷招撫義軍的感覺,所以暗中才給孫可望下套,孫李的分歧固然有自身一面,明方官吏反覆施加的影響還是有一定煽風點火的關係。

隨著孫可望的投清,還留下了三萬將士不願投清,歸投了劉文秀麾下。如果此事到此結束,萬眾一心抗清,一致對外,明末小朝廷還是有一番作為的,可是結果又是新的一輪窩裡鬥開始了。

晉王李定國後期主事,劉文秀本來感到一番振作的希望,趁機進言讓朱由榔北上貴陽。因大西軍連番失利,引發內部問題,把皇帝向前推,對為收復四川,鼓舞人心士氣大有積極意義,日後進一步入成都,鞏固西南三省局面,再作北伐謀劃。這一番重新規劃,連窩囊多年的朱由榔都十分興奮,願意採納這一方案。

居然李晉王的視野會否定這一建議:“李定國請盡撤川楚守邊各鎮將回雲南。遂罷幸黔之議”。後人基本認為是李定國知曉朱由榔性格柔弱,希望他遠離戰事。可實際恐怕是希望把朱由榔留在自己掌握,不願意朱由榔以此機會逐漸成為劉文秀的附庸。

更要命的是,李定國還干擾劉文秀收復四川。大臣金簡上疏提醒:

“內患雖除,外憂方棘,伺我者方雁行頓刃,待兩虎之一斃一傷以奮其勇;而我酣歌於漏舟,熟睡於積薪之上,能旦夕否乎?二王老於兵事者也,胡亦洩洩如是。”

劉文秀對李定國變得狹隘的危險有清醒估計,他無法阻止李個人變化,為了自己和大局就注意團結孫可望的部下兵將。他的豁達大度收效非常明顯,願意歸附他的秦王舊部多達三萬餘人。包括大將馮雙禮,甚至艾能奇之子艾承業,後來都與劉文秀關係更好,與李定國疏遠。

如白文選等大將當初不願同室操戈選擇罷手,足見大批將士在關鍵時刻都懂得利害。可李定國對孫氏舊部心存芥蒂,“以收穫孫可望之兵名曰秦兵,滇省舊兵名日晉兵”,“由是孫可望之兵心懶矣”。

既然李晉王意圖排擠,劉文秀就建議把所謂“秦兵”三萬多人收編,然後派遣去鞏固邊疆,將士們都欣然效命,願前往四川作戰。李定國居然對劉文秀團結將士,試圖巧妙化解分歧而感不滿,強行召回劉文秀中止收復四川行動,令這位僅存的兄弟十分悲痛心寒,次年就含恨而終(永曆十二,順治十五年,1658)。

臨死前,劉文秀還大公無私把自己的窖藏捐出,建議疏通夔東十三家眾義軍和招募軍士,一直為收復四川而費心謀劃,更進一步激勵李定國北上陝西,進發洛陽,希望他輔助朱由榔成就大事。

失去劉文秀,更加註定李定國獨木難支,造成實力大大削弱。之後順治十六年,清軍吳三桂大舉入雲南,明方根基搖搖欲墜,朱由榔開始轉移,都知道不到兩年就玩完。

實際李定國去除孫可望的許多措施,例如營莊法等,也表明晉王治理地方並不如秦王有遠見,只是一個忠於明方的順臣而已。

明朝最大的弊端就是政軍不分,李定國打仗還行,可是要他去經營政經就不行了,漏洞百出,能力遠不及孫可望可比。

感謝:書友U8sdAqh

&n7T 、書友U8sdAqh

4 、火狐狸1976 、紅菱兒425772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