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 李定國把孔有德逼的自焚(第1/2頁)
章節報錯
在孔有德佔領了整個廣西以後,李定國的大軍一路奔襲而來,勢不可擋,孔有德的部署被李定國軍全線擊潰,大軍直奔桂林而來,孔有德只能親自上前線指揮應對。
在興安縣嚴關處,李定國用大象陣擊敗了孔有德的大軍,觸不及防之下,在兩軍對陣時,放出大象是什麼概念,而李定國的大象軍用的是受過訓練的戰象,在象牙上綁有長刀,象頭上裝有鐵甲,象身上用藤條結有籃子,內有象兵,手拿長茅及弓箭,三頭大象為一組,猛衝敵陣,颳著倒、碰著傷,如入無人之境,被活活踩死無數。
孔有德失去了最後一道屏障,壓根就不知該如何自處。這個時候李定國的大軍已經包圍了整個桂林城,孔有德的腦袋甚至被射中了一箭。
這個時候的孔有德知道,活下去是沒什麼希望了,回想起這一路走來,他手裡沾滿了漢人的鮮血。在他投降滿清以後,他就沒得選了,因為他只能硬著頭皮往前走。只有不斷往前,才能看到希望。所以他選擇為滿清立功,他的功勞越大,他投降以後的地位就會越高。所以他會後悔嗎?他絕對不會後悔。看看袁崇煥的下場就知道,就算你為大明朝賣命,那大明朝又能怎麼對待你呢?
孔有德雖然在桂林戰死了,但是他是不會後悔,他用行動告訴滿清,自己投降了就要一直為滿清建功立業,直到最後一刻。
孔有德死後,他的女兒孔四貞倒是僥倖活了下來,成為了孝莊太后的義女,後來更是跟丈夫一起,享有了廣西地區的食邑,算是滿清政府對孔有德的補償吧。
他知道包括自己在內,所有跟他相關的親人,都會慘遭李定國大軍的報復蹂躪。
男的老弱全部殺光,留下年輕女子充入軍妓,孔有德越想越覺後怕,這個時候,他學習崇禎皇帝,將自己的家人全部殺光,隨後朝著滿清朝廷的方向拜了拜,放了一把火自焚了。
至此,南明朝目前全靠大西軍支撐,大西軍又分為三部,秦王孫可望,晉王李定國,蜀王劉文秀,那麼咱們透過歷史迷霧,來看一下真實的南明朝,後世把孫可望定為投降派,把李定國定為抗清英雄,拋開這些後世的定位,就目前來說,如果沒有孫可望,南明朝可能就此滅亡了,正是有了孫可望,南明還有一口氣在,所以說孫可望對南明的貢獻還是巨大的。
孫可望靠義軍本色,大膽改變傳統,以官四民六為標準,從沐家和土司等權貴手中集中土地重新分配。願意獻出一些土地擁戴的土司並不少,但也有敵視的土司和沐家是被奪取物件,這正和大西軍在四川對付富戶是一樣的做法。雲貴地區部族眾多,千百年來等級森嚴。大西軍打破局面,讓眾多百姓獲得土地,軍隊也因此方式自有土地耕種,基本實現不擾民的情況。
所以,大西軍在雲貴與四川情況有不同,受各族百姓較多歡迎,許多民眾都踴躍加入,不少土司也跟隨大西軍作戰到最後。這同樣是沐天波和麗江木氏土司等權貴怨恨孫可望的根本原因,秦王主事幾年為穩定民間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歷史往往是後人記載的,而記載歷史的人,就是哪些大戶富戶人家出身為官的人,孫可望的這些做法當然得罪了許多這些人,所以後世極盡抹黑,誇大其事,把孫可望描寫成為一個投降派,反覆小人等,難道真是這樣嗎?
孫可望入昆明發布“招撫百姓回家務業,不足者借給牛種”的復業令,興修滇池、澄江等水利。以雲南、貴州這等偏遠省份,供養二十萬左右兵力,簡直是奇蹟。吳三桂入雲南前夕,大西軍還“錢糧如山”。
之前“一年土產財賦,足供養兵之需”的說法,遠在湖南、江南的清軍官吏都曾聽聞。清方雲貴總督趙廷臣坦承,雲南地方荒蕪開始於順治十六年春夏,正是朱由榔等向緬甸轉移的時候。
若客觀回顧孫可望入雲南十年,在寶慶之戰前的所作所為,先滅沙定洲、平川中諸鎮,經略雲南,奉迎永曆,又策劃收復湖廣,論功勳之盛,根本無人可比。即便李晉王確實取得十分出色的戰績,綜合來說畢竟也沒法與他相比。所以,孫可望與李定國的矛盾,純粹是各自視野狹隘的意氣之爭。
要說南明朝的覆滅,不是清軍趕盡殺絕,而是自己打敗了自己,最後被自己逼上絕路。
最來說一下劉文秀,十分擔憂孫可望在後面可能隨時會趁機消滅他和李定國。你防著我,我看著你,這種內耗已經註定了日後的結局。
為了挽救孫可望,朝廷派出白文選和張虎為使者攜帶璽書前往貴陽進行勸說,這份璽書算得上用心良苦。怕刺激到孫可望,裡面對他謀逆的行為隻字未提,只用“失人臣禮”四個字一筆帶過。相反為了示好,對孫可望的部下加官進爵,希望他們能幡然醒悟,消除前嫌。
朝廷是為了挽救,讓孫可望幡然醒悟,而不是安撫,就是說你老孫啊,大家都知道你做了錯事,不過大家希望你能改過自新。
孫可望看著這個朝廷本身就很厭惡,吃著我的飯,吃完一抹嘴道:“你看,不應該興修水利,不應該把土地分給百姓種糧,這都是你的錯,可是我們不計較。”
正是這樣,矛盾越發變大了,讓孫可望有了自立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