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宗周被這兩人算計,結果惹惱了皇帝,被削職遣送回原籍。

到了崇禎年,換皇帝了,新朝起用新人,想起了這個萬曆狀元,劉宗周被重新起用為左都御史。其實,劉宗周早就心灰意懶,儘管不太情願復出,但君命難違啊,他還是去了。

這一次身為御史,那就要吸取教訓了吧,可是誰叫他是劉宗周呢,反而變本加厲,一日三本,某日,一日四本奏書,在《敬循職掌條列風紀之要以佐聖治疏》中,他提出“建道撰”、“貞法守”、“崇國體”、“清伏奸”、“懲官邪”、“飭吏治”等策略。劉宗周雖素負清望,但畢竟只是一位飽讀詩書的學者、思想家,而不是一位運籌帷幄的政治家,因此他的一些主張並不合時宜。在當時明朝江山已是風雨飄搖,但劉宗周認為“今天下非無才之患,而無本心之患”,因此主張“治心”是解救時艱的根本。他要求崇禎“明聖學以端治本”、“躬聖學以建治要”、“崇聖學以需治化”。這表明在劉宗周那裡,儒家經世致用的實效已經喪失。

請崇禎革除弊政,以擺脫國家的危機,又勸崇禎“修心”、“修德”,學習上古的堯舜治國,在當時的環境下,崇禎帝學習這些,也是改變不了明朝的局勢的。此後,劉宗周文人脾氣發足了,乾脆選擇了辭官回鄉。

到了崇禎九年,此時的明朝更是無人可用了,又一次起用了劉宗周,面臨的問題就是內憂外患,已經是無力迴天了。明朝的國運似乎已經傾斜向了後金。劉宗周雖然是儒家學者,但是在為官和治理朝政來說,簡直是一竅不通。

劉宗周接著又是老一套,還建議追求君子“有天德者然後可以語王道”的慎獨境界。對此,劉宗周的建議還沒完,建議崇禎帝每天“講求二帝三王之學”,給皇帝惡補歷史,汲取歷代亡國之君的經驗教訓。

劉宗周這樣的建議並不是說不行,而是在當時明朝岌岌可危的情況下,仍然是要求崇禎帝修德治心,近儒臣等等,這樣的建議在當時根本無濟於事。在太平盛世的時候,劉宗周的建議是可行的,太平盛世的情況下,這樣的建議肯定會讓王朝繼續發展到頂峰。但明末時期,這樣的建議無可厚非。緊急公文,皇帝都處理不過來,哪有閒工夫接受大臣的再教育?

劉宗周當時的建議,無疑是在瀕死之人面前,大談特談養生之道。

對劉宗周的陳詞濫調毫無興趣,崇禎帝忙於籌集軍餉,增強軍力,平息農民起義、抵禦滿清。此時的劉宗周真是看不出火候。在當時的情況下,劉宗周還對皇帝喋喋不休,崇禎帝最後忍無可忍,只好再次罷免了劉宗周。

大家看到了吧,有奇葩皇帝,就會有奇葩大臣,這位劉宗周的官場經歷可算是曲折了,嘿嘿!可謂是到頭了吧,可是,最怕就是可是二字了,接下去發生的事就是無語了哦。

崇禎十五年(1642年,崇禎帝再次啟用劉宗周。哈哈哈!看到這裡,是不是感覺無語了,劉宗周並沒有接受教訓,依舊固執己見,不曉得變通。御史楊若僑向皇帝舉薦德國傳教士湯若望,聲稱此人精通火器製造,可以啟用他,鑄造火炮擊敗清軍。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可是劉宗周據“理”力爭,聲稱:“臣聞國之大事,以仁義為本, 以節制為師,不專恃一火器……若堂堂中國,止用若望鑄炮小器?恃以禦敵,豈不貽笑邊方。”

崇禎帝急於求治,劉宗周卻說先治心,崇禎帝要求才望之士,劉宗周卻說操守第一;崇禎帝訪問退敵弭寇之術,劉宗周卻說仁義為本。故崇禎說他“愎拗偏迂”,又一次將他革了職。這一年劉宗周六十五歲,這是他第三次被革職。他在《與祁世培書》中說:“抱頭南下,便無面目見江東父老啊。”

時間到了1644年5月,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史稱“南明”。詔起復劉宗周左都御史原官。無語,無語了哇!這南明焉有不亡嗎?

福王政權不僅於內政外交上沒有任何作為,反而繼承了崇禎朝的所有弊端:黨爭,苛斂,苟且偷安,等等。劉宗周實在是看不下去了,又一次挺身而出,上疏獻計,一曰據形勢以規進取,一曰重藩屏以資彈壓,一曰慎爵賞以肅軍情,一曰核舊官以立臣紀,一日三曰是常態,四曰、五曰才是正題。後然乾脆又上疏請誅內外不職諸臣,於是他成為眾矢之的,受到排擠。

劉宗周對崇禎亡國的原因進行了分析,認為“先帝無亡國之徵,而政之弊有四:一曰治術壞於刑名,二曰人才消於黨論,三曰武功喪於文法,四曰民命促於賄賂,所謂四亡徵也。”他希望福王政權能改弦易轍,吸取教訓,但這只是他一廂情願。在愈演愈烈的黨爭中,他不得不辭職。有人說,這是真文人,有傲骨,有一腔熱血,可大多人避他之不及,但他沒有忘記盡一個孔孟之徒的責任,在出都門前,一根筋到底,最後上《再陳謝悃疏》,對福王進行最後忠告。他的忠告有五條:一曰修聖政,無以近娛忽遠猷;二曰振玉綱,無以主恩傷臣紀;三曰明國是,無以邪鋒危正氣;四曰端治術,無以刑名先教化;五曰固邦本,無以外釁釀內憂。又是五曰奏。

劉宗周歷經萬曆、天啟、崇禎、弘光四朝,“通籍四十五年,在仕六年有半,實立朝者四年,大家看到了吧,歷經四朝,實際在朝參政只是四年,誇誇其談了四十五年。

按原來的歷史走向,接下去就是悲壯了,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清兵攻破南京,弘光帝被俘遇害,潞王監國。六月十三日(7月6日),杭州失守,潞王降清。十五日(7月8日)午刻,劉宗周聽到這一訊息,時方進膳,推案慟哭說:“此予正命時也。”於是他決定效法伯夷叔齊,開始絕食。

當時江南士大夫紛紛降清,做了貳臣,玷汙名教,背叛了平時所學之道。劉宗周要以自己的行動,成就自己的人格,為衰世作一表率。弘光元年(1645年)閏六月初八日(7月30日),劉宗周前後絕食而死。其子劉勺遵照他的遺命,曰:皇明蕺山長念臺劉子之柩。

而現在的劉宗周,氣勢兇兇地在南京朝大罵《黎城週報》,

看看,這是什麼話,明朝還沒有亡呢,說南京朝專已黨爭,把個人榮辱高於國家,把個人私利建在民族之安危之上,罔顧百姓生死,啟用賣國求榮之人當政,明年必亡!氣死我了,氣死我了!等有時機,非要去討個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