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農楊氏狹義上講,指的是楊震、楊秉、楊賜、楊彪、楊修這一脈的血統。

楊修作為“四代三公”的直系後裔,被曹操以雞肋之名所殺,弘農楊氏嫡系傳承被斷,朝中無人轉為高門士族的希望隨之落空。

如今弘農的楊氏,地位和實力比太原郭氏都要差了許多,兩個當家人,楊駿和楊珧,在魏國的地位都不高。

楊駿在洛陽任驍騎司馬,算是一個都城的閒散官員,楊珧還未出仕,僅在洛陽的玄學圈裡搏了些許的聲名。

是應該選擇繼續跟著魏國,還是和太原郭氏一樣兩邊投注?

選擇擺在弘農楊氏面前,也讓楊駿、楊珧之間出現了意見分歧。

希翼踏上魏國朝堂核心圈的楊駿,當然想著繼續留在魏國,而楊珧此時二十出頭、三十不到,正是心高氣傲之時,投奔蜀漢憑著自己本事,搏一個封妻廕子,是他真實的想法。

這一次華州魏轉漢,楊駿的態度很明確,立即跟著司馬師逃回了洛陽,而楊珧則選擇留下,他準備過一段時間,到長安去看看,聽說劉封在荊、益等地推行科舉取士,也就是考試製度,楊珧就不相信,憑自己的學問,不能出人投地。

楊豔的舅父趙俊,算是弘農楊家的依附旁支,這一次也跟著楊珧留在了華州。

漢、魏關中攻守之勢大變。

讓關中大族紛紛內部切割以自保,楊氏是如此,京兆的杜氏、韋氏等大族選擇也是一樣。

杜畿這一支中,杜恕、杜預一支繼續在魏國為官,杜恕任弘農郡太守,杜預也被司馬昭招為幕僚,成為司馬家重要的謀士。

杜畿的另一個兒子杜寬,好學問不好俗務,選擇在關中京兆的杜氏家中清淨做學問,等到關中被劉封拿下時,杜寬也沒有什麼別的選擇,從魏國人變成了漢國人。

楊氏、杜氏......,他們的選擇迫不得已。

陳倉城中,魏將孫禮、徐質被圍已經半年之久,在劉封與司馬師對峙期間,孫禮這個打虎將曾經鼓起勇氣,試圖反推蜀軍一次。

誰知道魏延經驗豐富,早就在城外候著,孫、徐兩人一出城,就被魏延擺了一個空營計,等到他們驚惶無措時,魏延領兵斜刺裡殺出。

徐質不慎,被魏延一刀劈成兩截,出城的魏軍四千將兵,被俘被殺者有三千餘人,孫禮只帶著千餘殘兵僥倖逃脫,退守陳倉城中,再也不敢離開半步。

孫禮坐困孤城。

想著司馬師、郭淮能不能大發神威,一舉突破劉封的重圍,將他從困境中解救出來。

但長安失守,郭淮歸漢的訊息傳來,讓他失望無比。

在無助和絕望中,孫禮於醉酒之後,忿然自刎於堂下,倒也全了與曹丕、曹叡的君臣之義。

孫禮既死,陳倉魏軍也就沒有了再堅持下去的勇氣,春夏之交,正是青黃不接之時。陳倉城中存糧再多,也禁不住長期的圍困。

漢延熙七年(公元244年)的三月,在裨將楊珀的帶領下,城中魏軍餘部出城投降。

陳倉迴歸蜀漢之後,雍涼一帶,屬於魏國的城池,就只剩下了北面的安定。

安定郡的北面,就是靈州、河套一帶,從這裡可以繞路回幷州,所以,安定的魏軍處境和陳倉魏軍不同。

駐守在安定的魏軍所部,是世居安定的漢化胡人家族胡遵一族。

安定胡氏,漢末將門世家,在魏晉時期軍中影響力巨大。

歷史上,鍾會帶著十五萬魏軍攻打蜀漢,被姜維堵在劍閣進退不能,最後還是胡烈、胡淵父子從米倉道入閬中,包抄到了姜維的後面,才逼迫劉禪無奈投降。

郭淮歸漢之後,與夏侯霸一道,前往安定遊說胡遵、胡奮、胡烈父子。

郭淮的到來,讓胡遵終於放下了對蜀漢的成見,開始認真的談判起來。